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题目

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所谓文学意象是指反映了主体的一种愿望,以为此愿望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形象,也就是"表意之象"即具有象征意蕴的文学形象。通过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意象和文学意境都是文学形象,但却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简单的说意象偏重于象征,意境偏重于性情。
对于二者的区别我们可以在各自的特征来理解:文学意象具有指意性、暗示性和朦胧性的特点,而文学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感会于心、韵味无穷的特点。一个重在表达、一个重在造境而传情。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是文学作品?什么是文学文本?文本与作品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 虽然从指称对象上看,文本与作品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但是从意义上讲,文本的涵义与作品的涵义却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这种区别简单地说就是,“文本”概念淡化甚至否认了“作品”的从属性而突出了“作品”的独立性。在传统的文学理论语境中,当人们用“作品”来指称一个作家的创造物时,其意味着这部作品应是某个主体个人的创作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作品的从属性。这么来理解作品,又和一种传统的文学观念有关,这种观念认为,作品是作家个人思想感情的反映或表现,即使作品表现的是社会生活,它也留下了作家个人感受生活和理解、解释生活的烙印。于是,人们在阅读和讨论一部文学作品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作家个人的意图,视为作品意义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文学理论通过“文本”概念提出试图强调,文学作品被作家创作出来之后,它就有了自身的价值,有了相对的独立性,文本一旦产生之后便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足体。也就是说,理论用“文本”这个概念试图说明,文学作品的蕴意存在于作品之中;作品不仅仅是某个作家的创造物,它的意义也并非仅仅来自某个作家的赋予;作为一个语言实体,作品意义其实还有待于读者阅读之后去理解。作为文学观念,文本突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仅仅来源于某个作家个人的赋予;对作品的理解应该从其“内部”入手而排斥对文学的“外部”研究。

第2题:

艺术意象与意境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1)两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特点,但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遂,意象广阔。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
(4)一切艺术的共同追求是创造具有意境特征的意象世界。

第3题:

试论典型、意境、象征意象这三种高级文学形象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1)区别之处:①象征意象与典型、意境不同:
首先,象征意象的本质在于“意”,意境与典型的本质在于“形”;其次,在形象塑造的思维方式上也不同,前者是从抽象到具体,后者是从具体到抽象。再次,在形象形态上也是不同的。象征意象一般是一种荒诞的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人心营构之家”,已经不以“逼真”为创造原则。而意境和典型一般需要保持与生活形态和自然形态的一致,遵守“逼肖自然”的法则。
②意境与典型的不同:
意境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典型的目的却显示客观的真相、真理,表达出历史的意蕴。
创作的方法也不同:典型以历史的现实的眼光从生活中选取有特征性的事物,加工成典型,意境却以抒情的眼光寓情于景,始终以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为目的。典型的审美重点是对客观的真实写照;意境的审美重点是在主观意志上的抒发。
(2)联系之处:都是心灵化的产物,本质上已是观念形态的东西;都尽量地为人们开拓广阔的审美想象的思维空间;在审美本质上,最后都趋向“真”。

第4题:

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文学典型都属于文学形象范畴,文学意境的特点是感会于心、韵味无穷和()

  • A、情景交融
  • B、虚实相生
  • C、真实写照
  • D、感同身受

正确答案:A,B

第5题:

文学与艺术有何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如果把各艺术门类、各学科看作一个有着共同血缘的“家族”的话,与文学最接近的是艺术。艺术在其萌芽时,往往处于混融状态,它们都与宗教或其它仪式有关。各种艺术有着共同的渊源,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将它们紧紧维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便是审美。审美构成了艺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也使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与人类其它意识形态区别开来。形象、情感、审美,成了艺术之为艺术的表征。
如果说文学与其它艺术都是以审美的方式来把握世界,但它们所运用的媒介又是不同的,绘画、雕塑用颜色、姿态,音乐用音响,舞蹈用动作、形态,文学用语言,因而他们分别做称为造型艺术、音响艺术、动作艺术、语言艺术,戏剧、电影则被称为综合艺术。
审美与语言,构成了文学的两个基本维面。与其它艺术相比,审美是它们的共同特质,另一方面,文学又是以语言来把握世界,也就决定了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第6题:

意象和意境的概念是什么?试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意象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意”与“象”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即“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则空洞、肤浅,唯有两者结合才有生命力。意境是指透过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欣赏者引向一个超越时空、富有意味的境界。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意象和意境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主要是指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是指审美的深度,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第7题:

什么是文学意境?文学意境的基本表现?对今天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前人对意象的几种见解?


正确答案: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文学意境的主要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这是文学形象中情感与景物因素相互融合而难以分离的状况。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景中藏情式,即藏情于景,情并不直接显示,而仅仅借助逼真的画面去间接表达,从而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表面句句写景,而实际处处抒情,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二,情中见景式,即直抒胸臆,不用写景而景却历历在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重心在写情,但此情却令人想象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情景和个人境遇。第三情景并藏式,即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属以上两类的综合型。如杜甫《闻官军收可南河北》一诗抒情和写景并举,情与景如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王充的《论衡》里。在汉代以前,“意象”一词被理解为“表意之象”。是圣人们用象征手法创造的艺术形象。刘勰从艺术构思角度出发,认为意象构成包括主体之情和外物形象,诗人凭借外物形象驰骋想象,外物形象又在诗人的情意之中孕育成审美意象。这就是所谓的“神用象通”。清代王夫之则以情、景关系的分析,对意象的特点和意象的创造作了深刻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情景说。认为“情”和“景”是审美意象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因素。既阐明了意象在结构上的特点,又揭示了意象创造的途径,可以说是对意象范畴的一次总结。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意象通常指的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具有如下特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性。苏轼的名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从远近高低各个不同侧面观赏庐山景致的体会,表达出一种哲理观念;身在山中而不识其真面目。卡夫卡《变形记》里人变成甲虫的描写,具体地揭示了作家有关现实境遇的非人性性质的抽象观念。

第8题:

简述什么是意境以及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一、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二、意象与意境的主要区别在于:
1、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申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第9题:

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梵第根的三层次说指出,国学、比学与总学,作为各具特色的三个层次,分别构成含义不同的独立学问,但三者彼此关联,相互补充,共同组成文学研究的有机整体。区别在于,国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现象,比学关注国家之间的文学关系,总学则解决各国文学的共同发展。三者不仅在平行的逻辑上相互补充,而且还在发展的时间纬度上递进关联。如果说国学是比学基础的话,那么总学则是比学的目标2歌德提出世学概念,我们应当看到,比学必将超越语言、文化、政治界限,迈向更广阔的世学。正如钱钟书所说:“比较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及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超越民族界限,融全世界文学为一体的文学,必将随着比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产生。

第10题:

()是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

  • A、文学意象
  • B、文学典型
  • C、文学形象
  • D、文学意境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