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你如何理解阿Q的革命,并说明阿Q革命与“阿Q精神”的关系

题目

举例说明你如何理解阿Q的革命,并说明阿Q革命与“阿Q精神”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正确答案: 《阿Q正传》在以“暴露国民的弱点”为主的同时,还显示了另一方面的重大意义,即对辛亥革命的艺术批判,或者说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一些严重教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揭示了辛亥革命不重视发动、组织农民的弱点。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毛泽东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小说并未正面描写辛亥革命,却以革命为背景,再现了这样的历史真实:革命前,未庄的人们根本不知“革命”为何物,阿Q对革命更是“深恶而痛绝”。当他们从城里豪绅的逃难和传言里间接知道革命时,未庄仅只掀起了一场人心骚动,阿Q心目中的革命党,不过是“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的“反清复明”的队伍。更可悲的,是有着“革命”要求的阿Q,竟然到处找不到革命党。可见,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革命前和革命中都没有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和组织农民,根本没有把农民视作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当然不可能取得革命的真正胜利。
其次,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一揭露,是通过对封建势力混入革命队伍,从而改变革命性质的描写完成的。革命曾使县城和未庄的豪绅们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但假洋鬼子、赵太爷父子、曾到未庄逃难的举人老爷,居然转眼间就成了革命党;而革命后的县政权里,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举人老爷则当上了帮办民政。这种对封建势力代表人混入革命阵营并篡夺领导权的描写,是历史的真实,集中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小说对民主革命某些本质方面的真实描写,显示了鲁迅现实主义的清醒和深刻。

第2题:

为什么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与教训的形象总结?


正确答案: 鲁迅写《阿Q正传》的本意“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小说是把阿Q这样一个人物安置在辛亥革命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通过描写阿Q悲剧的一生来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就是说,小说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有着高度真实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得不彻底性。可以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形象总结。
(1)从小说反映的时代和背景来看,《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后的江南农村为背景的,未庄是辛亥革命的浪潮所波及的地方。
(2)从小说中各类人物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来看,阿Q原来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认为“造反便是与他为难”,但是极端贫困的经济地位终究要推动他倾向革命,特别当他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也发生恐慌时,他对革命更加“神往”了。从阿Q的向往革命,我们可以看到在他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然而,阿Q对革命的认识却是十分幼稚与糊涂的,充满着农民式的私有思想和复仇情绪。当他鼓起勇气投奔革命时,却依然弄不清楚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去找了假洋鬼子。举人老爷害怕革命,把财产转移到乡下来了;向来骄横的赵太爷知道革命党进城的消息之后,一方面见“阿Q”革命了,便怯怯的迎着他低声叫“老Q”;另一方面与假洋鬼子串通一气,抢先投机革命。未庄的人原先并不知道什么革命,阿Q“革命”后,未庄的人都用惊惧和可怜的眼光看着他。
(3)从这场革命的结果来看,革命的果实被封建地主阶级篡夺。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举人老爷当了民政帮办,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阿Q被当作抢犯抓了去,成了新政府“惩一儆百”的牺牲品。未庄人的精神状态仍旧是麻木的和冷酷的。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没有启发们的觉悟性与积极性,没有把农民自发的革命要求加以发扬和引导,相反地,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向封建势力妥协而告终。这就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第3题:

怎样理解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正确答案: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文章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同时也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劣根性。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阿Q是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悲惨命运。
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同时,由于人类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病态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

第4题:

请概述《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一两个细节。


正确答案: ①将辫子盘在顶上。②去静修庵“革命”,砸碎龙牌。③把老尼姑当作满清政府,给了她不少的棍子和栗凿。

第5题:

怎样理解阿Q的形象?


正确答案: 阿Q这一人物形象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他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地位卑微,却又有着严重精神胜利法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政治上受着压迫,经济上受着剥削,他一贫如洗,寄居未庄村头的土谷祠,靠打短工为生,倍受地主豪绅的任意打骂、剥削和未庄一般人等的欺侮。他因一场“恋爱的悲剧”在未庄无法生存,被迫去城里当了一名小偷;回来后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他又稀里糊涂地闹了一番“革命”,结果被革命后的新县政府诬为抢匪而枪毙!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他终其一生,都不敢也不愿正视外来的重重压迫与屈辱,反而以自欺欺人、盲目自大、自轻自贱、以丑为美、健忘、欺凌更弱小者等等畸形的心理与言行,来消解所受的压迫和屈辱,获取精神的自慰,陶醉于物质贫困和精神愚昧的“非人”生活状态。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自然,阿Q的性格中还有其他因素,诸如质朴、愚蠢、游手之徒的狡猾,满脑子的封建意识等等。这些与他的精神胜利法以及特殊的经济、社会地位,构成了阿Q鲜明独特的个性。

第6题:

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请问,你怎么看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


正确答案: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在勃兴的现代西方文化和衰败的中国现实社会这一反差极大的历史背景的映照下,鲁迅较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更深刻地认清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本质特征,更清醒、更理智、更彻底地进行了内部的自我反省,进而对封建文化的弊端作了深刻而又强烈的揭露与批判。
《阿Q正传》是鲁迅所写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一篇著名小说。他通过阿Q这一形象,历史地、具体地活画出尚处于沉默之中的国民的灵魂,鞭挞了当时许多国人的奴性心理,并揭示出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历史教训。阿Q性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实际的失败受辱和虚妄的胜利自傲,凄惨和得意,失败和胜利形成了强烈地对比。阿Q的性格内涵是复杂的,他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率直任性而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鲁迅在挖掘阿Q身上的“病态”的同时,也发现了压在阿Q身上,并且扭曲了阿Q性格的种种物质和精神的沉重压力。从时代环境来看,鲁迅是通过阿Q在未庄的生活,深刻地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阶级关系的尖锐矛盾。小说鲜明而生动地展示了阿Q精神所产生的那深远而又广阔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鲁迅不仅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者及其精神文明的历史传统,而且对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投射了批判的锋芒。
鲁迅这里具体讽刺的是一些所谓的“革命文学家”,但用来解释“流氓”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也不无道理,或许也正是出于对中国现代社会中新出现的这类“国民”的敏感,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真正让流氓出现在了文艺书中。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造反”的心态可以说是流氓无产阶级被卷入革命运动时心理的写照。阿Q“造反”的动机是“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他对“革命”的认识就是“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他的“革命”措施就是公报私仇。这样的“革命”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人类解放斗争怎么可能找到共同语言呢?
阿Q是流氓无产阶级中对社会危害度稍轻一些的无业游民,而流氓无产阶级的其他分子,比如恶棍、无赖、流氓、惯匪、敲诈勒索者、骗子手,他们是一批彻底没有人性、道义和基本的做人准则可言的社会渣滓,他们的理想完全是以一种剥削社会代替另一种剥削社会,劳动人民除了付出血的代价,中国革命的实践,充分论证了马克思对流氓无产者本质分析。即使是当代社会,流氓无产者也是滋生社会犯罪的根源。邪教中的骨干,往往是流动着的农民中的‘流氓无产阶级’,是无业游民,是文盲加法盲,流氓地痞等破坏性很大的一批乌合之众。”

第7题:

关于《阿Q正传》下面的论述正确的有()。

  • A、赵府和钱府是未庄的统治阶级
  • B、阿Q是我们国民性的集中体现者
  • C、其性格基本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 D、小说中阿Q终于对自己有了明确的认识,所以他革命了

正确答案:A,B,C

第8题:

《不准革命》与《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有什么联系?


正确答案: 《不准革命》是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第八章。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特别指出,鲁迅“专门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说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
这一章是表达全作品主题思想十分重要的部分。
《阿Q正传》是鲁迅在1922年初写成的伟大的小说,它着重描写了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阿Q,通过他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矛盾斗争,生动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无情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它有力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不彻底性,形象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并尖锐地指出了中国民主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的重要性。
这一主题思想在《不准革命》中得到较为突出的表现。
《不准革命》以辛亥革命消息传来后未庄各阶级的动向为背景,着力表现阿Q想革命和农村封建势力代表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和假洋鬼子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地主阶级和贫苦农民之间的阶级对立。假洋鬼子的嚣张气焰生动地揭露了反动势力投机革命、压迫和镇压人民的罪行,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投降;阿Q遭到“不准革命”的威胁和迫害说明资产阶级无视农民的革命要求,同时也指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阿Q在向往革命过程中所反映的落后意识,正是尖锐地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发动农民起来革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不准革命》这一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全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掌握《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9题:

阿Q性格的核心是()。

  • A、勤劳善良
  • B、敢于反抗斗争
  • C、精神胜利法
  • D、向往和追求革命

正确答案:C

第10题:

简析《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正确答案: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①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
②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