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商鞅变法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题目

简述商鞅变法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著名的变法运动,它不但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而且它所体现的政治法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1)变法前夕,商鞅与当时秦国保守派代表甘龙、杜挚进行了一场是否要变法的论争,商鞅力排众议,不但反对复古倒退,而且反对保持现状,明确提出了“不法古,不修(循)今”的变法主张,认为“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统治者制定法律,必须从实际出发,“明世俗之变”。只有“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法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才能治理好国家。这种法随时变、与时俱进的变法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世改革家反对保守派、进行变法的重要思想斗争武器。
(2)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着“农”“战”进行的,尽管他为了实现利农和利战的改革目标而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措施,但在结果上确实成效显著,基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的国家目标,为后世弱国变强之道提供了重要借鉴。
(3)商鞅变法前先取信于民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先秦法家重“信”的法价值追求。法家不仅重“法”,重依法治国,而且还重“信”,重“信赏必罚”,强调法的公信力,这种思想无疑对于国家法律的贯彻执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商鞅强调“一教”,反对民众“议令”,认为思想的统一对于国家法令的贯彻执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他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主张用法家思想统一人们的言行。这种思想对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箝制了思想,不利于思想的繁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商鞅变法的政治经济意义。


参考答案:首先,运用政治权力废除田地的封疆阡陌,土地自由买卖,为地主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其次,推行县制,废除旧贵族的地方特权。割断官爵与土地占有权力的联系。商鞅把官爵分为二十等,以军功为依据,除一等爵彻侯得分封食邑外,其余变成领俸禄的官僚。再次,创立征赋制度,统一度量衡。其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商君书》中。

第2题:

()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商鞅变法
B.吴起变法
C.李悝变法
D.王安石变法

答案:C
解析:
李悝变法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李悝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一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故本题选C。

第3题:

继李悝变法之后,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虽然开始较晚,取得的成效却很显著,其价值仍可以同李悝变法并驾齐驱。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的主要意思的是( )。

A.李悝变法早于商鞅变法

B.商鞅变法开始太晚

C.商鞅变法意义同样深远

D.商鞅变法虽然开始很晚,但收效明显


正确答案:D
由文意可知,片段主要强调了商鞅变法的成效显著以及价值很大。正确答案为D。

第4题: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曾经实行过“变法”,以期通过变法增强国家实力。在下列变法任务中,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是

A.管仲
B.商鞅
C.王安石
D.张居正

答案:B
解析:
焚烧儒家的书籍,明确法令,体现的是法家思想,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变革。而当时商鞅变法,放弃儒家的以仁治国的思想,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峻法管治国家,有功者重赏,有过者则重罚。管仲则是注重经济的发展。故本题选B。

第5题:

在中国法制史上,提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思想的是()

A.商鞅
B.子产
C.李悝
D.李斯

答案:C
解析:
战国时期,李俚变法,制定颁布成文法典《法经》,李奎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法经》六篇《盗》《贼》《网》《捕》《杂》《具》,《盗法》和《贼法》列在法典之首。

第6题:

简述商鞅在秦国的法制改革。


参考答案:

①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②废除井田制,发展农业生产;
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④刑无等级,厉行法治。


第7题:

下列中国历史上的变法与其内容对应不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实行郡县制
B.王安石变法——颁行保甲法
C.张居正变法——推行青苗法
D.戊戌变法——开办京师大学堂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变法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青苗法是指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的利率贷款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不是张居正变法的内容。

第8题:

简述秦国商鞅变法.


参考答案:

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3、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4、实行人头税。
5、划一度量衡。
6、均平田税,统一税率计算税额,所有田税一律纳粟,不得用其他实物或货币代替。
这一时期改革变法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各国变法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第9题: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曾经实行过“变法”,以期通过变法增强国家实力。在下列变法人物中,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是()。


A.管仲

B.商鞅

C.王安石

D.张居正

答案:B
解析:
“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意思是通过焚烧诸子百家所写的书籍达到明确法令权威的目的。秦商鞅变法,放弃儒家的以仁治国的思想,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峻法管治国家,有功者重赏。有过者重罚。考点点拨:管仲变法的内容有:行政方面,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军事方面,“作内政而寓军令”,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经济方面,相地而衰征;外交方面,奉行“尊王攘夷”的外交路线。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富国、强兵、育才,主要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张居正变法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考成法”,它是官员的一种考勤方法。二是“一条鞭法”,它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

第10题: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1)经济措施:
①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还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③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政治措施:
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
②施行什伍制度。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
③遍推行县制。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则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