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过程: 一、播放一段DV片 镜头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趴在地上喊:“妈妈,你快来听,小蚂蚁在唱歌呢!”妈妈走过来,生气的说:“竟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呢?看,把衣服都弄脏了,真不听话。”说完粗暴的拽起孩子,朝孩子的屁股打了几下。镜头定格在孩子委屈的目光中。 镜头二: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站在鸽子群中对着鸽子说话,妈妈走过来问:“宝宝,你在干什么?”宝宝回答:“妈妈,我在与小鸽子聊天呢!”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人怎么能和动物交谈呢。动物也永远不可能听懂人说的话。”“那为什么电影里的小动物就

题目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过程: 一、播放一段DV片 镜头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趴在地上喊:“妈妈,你快来听,小蚂蚁在唱歌呢!”妈妈走过来,生气的说:“竟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呢?看,把衣服都弄脏了,真不听话。”说完粗暴的拽起孩子,朝孩子的屁股打了几下。镜头定格在孩子委屈的目光中。 镜头二: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站在鸽子群中对着鸽子说话,妈妈走过来问:“宝宝,你在干什么?”宝宝回答:“妈妈,我在与小鸽子聊天呢!”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人怎么能和动物交谈呢。动物也永远不可能听懂人说的话。”“那为什么电影里的小动物就能和人谈话呢。”“宝宝,电影里演的是骗人的。”镜头定格在孩子失望的目光中。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两段片子,你都想了些什么?(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总体可归纳成两大类,一类同学认为人类是可以听懂各种声音的;一类同学认为人类是不可能听懂任何声音的。)那么,人类到底能不能听懂各种声音呢,让我们去从桂文亚的文章《你一定会听见的》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赏析与研读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思考提出的问题。(大屏幕中提示) 1.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a、“你”指代的对象是谁。b、“听”的内涵。c、“会”的内涵。d、“一定”的内涵。 2.课堂质疑。(本个环节是在分析题目和品读篇章的过程中,由学生提出,师生探讨的内容) 3.学会感知:(多媒体)播放班德瑞的《清晨的田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知,在倾听的过程中,你都看见了什么(看见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再播放一段没有音乐的田野风光片,在片中小草破土而出,牵牛藤向上攀沿,金色的麦浪此起彼伏,让学生在无声的状态下感知(感知到生命是那样美好)。 4.课堂小结。无论生命以何种方式存在,它都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精彩。 5.作业安排:a学会唱一手歌──金海心《把耳朵叫醒》b怎样帮助盲人感知色彩。 6.板书设计 请根据上面所给出的案例,指出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并分析其所教内容是否合理,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个天真的孩子听妈妈讲故事。妈妈对他讲鲸鱼是现在生存在海洋里体积最大的动物, 比大象大得不知有多少。孩子天真地问妈妈:那鲸鱼一定是最大的鱼了?妈妈笑着说他错了,那么,孩子错在哪里呢?( )

A.鲸鱼并不是海洋里现存的最大动物
B.鲸鱼不生活在海洋里
C.鲸鱼其实不是鱼,是一种哺乳动物
D.现在已经不存在鲸鱼了

答案:C
解析:
鲸,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不是鱼,胎生动物。鲸分为须鲸,虎鲸,伪虎鲸,座头鲸。鲸的体形像鱼,呈梭形;头部大,眼小,尾呈水平鳍状,用肺呼吸,一般以浮游生物、 软体生物以及鱼类为食。

第2题:

案例三
案例介绍:一位32岁的妈妈为儿子的问题前来咨询。下面是一段咨询谈话:心理咨询师:请坐,你需要哪方面的帮助?
孩子妈妈:大夫,你一定要管管这个孩子,这孩子太不听话了。
心理咨询师:你根据什么说他不听话呢?
孩子妈妈:在学校里,每当老师要求他完成作业时,他就用拳头砸桌子,还在座位上摇晃。家里人要是让他做作业,他也是大闹,搞得全家不安宁。
心理咨询师: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会怎么办呢?
孩子妈妈:老师往往会不再要求他写作业了,在家里也只好这样。可是他总是不写作业,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我真是愁死了。
心理咨询师:我知道了你的焦虑,也体会到了你做妈妈的心情。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是有原因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孩子从某种行为中得到了好处,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由于孩子只要一闹,就可以不写作业,所以这种乱折腾的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孩子妈妈:喔,原来孩子不听话与我们有关。你讲得很有道理,那么今后我们该怎么办呢?
心理咨询师:孩子再闹时,不能让他逃避作业,而是等他安静下来后,仍然要求他必须完成作业。注意,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要马上给予鼓励。能做到吗?
心理咨询师说“当孩子从某种行为中得到了好处,……行为就得到了强化。”使用的咨询技术是(  )。单选

A 、 解释
B 、 面质
C 、 释义
D 、 鼓励

答案:A
解析:

第3题:

我儿子冬冬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家里养过小兔子、小鸭子,记得3岁多的时候,他握着小鸭子的脖子去串门儿,找小朋友玩。他玩得投入了,就忘了小鸭子,结果可怜的小鸭子跟在他后面跑来跑去,被冬冬不小心踩死了,冬冬哭了好半天。后来又央求我再给他买一只小鸭子,我告诫他,小鸭子太小,它把你当作它的妈妈,妈妈是不是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呢?冬冬似懂非懂地看着我,使劲点头。不过,从那以后他对待小动物小心了很多,出去玩的时候,就把小鸭子放在小盒子里,并且说:“妈妈出去玩一会儿,你要在家里乖乖的哦!”我和他爸爸忍俊不禁。看到孩子那么喜欢小动物,我们就经常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观察自然中小动物的动态。如小鸟在飞,小蚂蚱在跳,小蜗牛在爬。现在孩子4岁多了,渐渐地了解了好多大自然和小动物之间的奇妙关系。有一次,我带他和别的小朋友到森林公园去玩,他们兴高采烈地在草地上寻找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并认真地观察它们。“阿姨,你快看,好多小蚂蚁!”一个小朋友突然指着草地大声说。冬冬和其他小朋友都跑了过去,只见冬冬趴在地上仔细看,然后对我说:“妈妈,是不是天要下雨了?”。“嗯,是啊!”我望望变暗的天空。冬冬对别的小朋友说:“妈妈对我说过,小蚂蚁搬家,小燕子飞得很低都是快要下雨了,我在书上也看到过,今天可看到了哦!”看到儿子认真的模样,我开心地笑了。请根据第四章的相关理论或观点分析此案例。


答案:这是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认知发展的表现。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发展认知的能力。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否能持续,有赖于家长的态度和策略。
(2)提供多种在生活中探究和学习的机会。生活中蕴含着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丰富内涵,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还要创造各种学习和探究的机会。
(3)和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环境的创设,都有助于孩子走近科学,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探究,动手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的快乐。家长要为孩子的发现和学习提供支持和引导,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发展。

第4题:

案例三
案例介绍:一位32岁的妈妈为儿子的问题前来咨询。下面是一段咨询谈话:心理咨询师:请坐,你需要哪方面的帮助?
孩子妈妈:大夫,你一定要管管这个孩子,这孩子太不听话了。
心理咨询师:你根据什么说他不听话呢?
孩子妈妈:在学校里,每当老师要求他完成作业时,他就用拳头砸桌子,还在座位上摇晃。家里人要是让他做作业,他也是大闹,搞得全家不安宁。
心理咨询师: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会怎么办呢?
孩子妈妈:老师往往会不再要求他写作业了,在家里也只好这样。可是他总是不写作业,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我真是愁死了。
心理咨询师:我知道了你的焦虑,也体会到了你做妈妈的心情。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是有原因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孩子从某种行为中得到了好处,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由于孩子只要一闹,就可以不写作业,所以这种乱折腾的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孩子妈妈:喔,原来孩子不听话与我们有关。你讲得很有道理,那么今后我们该怎么办呢?
心理咨询师:孩子再闹时,不能让他逃避作业,而是等他安静下来后,仍然要求他必须完成作业。注意,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要马上给予鼓励。能做到吗?
心理咨询师说“我知道了你的焦虑,也体会到了你做妈妈的心情。”使用了(  )。多选

A 、 情感反应
B 、 通情达理
C 、 情感表达
D 、 设身处地

答案:A,B,D
解析:

第5题:

案例三
案例介绍:一位32岁的妈妈为儿子的问题前来咨询。下面是一段咨询谈话:心理咨询师:请坐,你需要哪方面的帮助?
孩子妈妈:大夫,你一定要管管这个孩子,这孩子太不听话了。
心理咨询师:你根据什么说他不听话呢?
孩子妈妈:在学校里,每当老师要求他完成作业时,他就用拳头砸桌子,还在座位上摇晃。家里人要是让他做作业,他也是大闹,搞得全家不安宁。
心理咨询师: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会怎么办呢?
孩子妈妈:老师往往会不再要求他写作业了,在家里也只好这样。可是他总是不写作业,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我真是愁死了。
心理咨询师:我知道了你的焦虑,也体会到了你做妈妈的心情。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是有原因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孩子从某种行为中得到了好处,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由于孩子只要一闹,就可以不写作业,所以这种乱折腾的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孩子妈妈:喔,原来孩子不听话与我们有关。你讲得很有道理,那么今后我们该怎么办呢?
心理咨询师:孩子再闹时,不能让他逃避作业,而是等他安静下来后,仍然要求他必须完成作业。注意,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要马上给予鼓励。能做到吗?
该案例的求助者是(  )。单选

A 、 孩子
B 、 家长
C 、 老师
D 、 学校

答案:B
解析:

第6题:

一个天真的孩子听妈妈讲故事。妈妈对他讲鲸鱼是现在生存在海洋里体积最大的动物, 比大象大得不知有多少。孩子天真的问妈妈:那鲸鱼一定是最大的鱼了?妈妈笑着说他错了,那么,孩子错在哪里呢?

A.鲸鱼并不是海洋里现存的最大的动物
B.鲸鱼不生活在海洋里
C.鲸鱼其实不是鱼,是一种哺乳动物
D.现在已经不存在鲸鱼了

答案:C
解析:
。解析;鲸鱼虽然外表像鱼,但并不是鱼,而是一种哺乳动物。C项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第7题:

共用题干
案例介绍:一位32岁的妈妈为儿子的问题前来咨询。下面是一段咨询谈话:
心理咨询师:请坐,你需要哪方面的帮助?
孩子妈妈:大夫,你一定要管管这个孩子,这孩子太不听话了。
心理咨询师:你根据什么说他不听话呢?
孩子妈妈:在学校里,每当老师要求他完成作业时,他就用拳头砸桌子,还在座位上摇晃。在家里,要是让他做作业,他也是大闹,搞得全家不安宁。
心理咨询师: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会怎么办呢?
孩子妈妈:老师往往不再要求他写作业了,在家里也只好这样。可是他总是不写作业,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我真是愁死了。
心理咨询师:我知道了你的焦虑,也体会到了你做妈妈的心情。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是有原因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孩子从某种行为中得到了好处,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由于孩子只要一闹,就可以不写作业,所以这种乱折腾的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孩子妈妈:喔,原来孩子不听话与我们有关。你讲得很有道理,那么今后我们该怎么办呢?
心理咨询师:孩子再闹时,不能让他逃避作业,而是等他安静下来后,仍然要求他必须完成作业。注意,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要马上给予鼓励。能做到吗?

心理咨询师说的“我知道了你的焦虑,也体会到了你做妈妈的心情”使用了()。多选
A:情感反应
B:通情达理
C:情感表达
D:设身处地

答案:A,B,D
解析:
【考察重点】对求助者的判断【试题解析】根据案例提供的资料,孩子的母亲最初的求助目的是让咨询师帮助解决孩子的问题,但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白孩子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家长(包括母亲本人)、老师有密切的关系,大人们需要学习、改进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方式和教育方法来解决孩子的问题。案例中的最后几句话表达了这位母亲接受咨询师的帮助的意愿,她已经变成了真正的求助者。故答案选B。
【考察重点】对咨询技巧的运用【试题解析】题目中咨询师的提问是开放式的,因为开放式提问属于参与性技术的一种,故答案选CD。
【考察重点】咨询态度和咨询技术的理解与掌握【试题解析】题目中咨询师充分运用了情感反应(我知道了你的焦虑)和共情的技术,共情即通情达理,也叫设身处地。故答案选ABD。
【考察重点】对具体咨询技术的运用【试题解析】解释技术指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或对某些复杂抽象的心理现象、过程等进行解释。题目中咨询师的话运用了解释技术。故答案选A。
【考察重点】对行为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试题解析】咨询师的建议使用了行为主义的消退技巧,即忽略孩子吵闹的行为。故答案选B。
【考察重点】阳性强化法的具体运用【试题解析】咨询师的建议是采用强化技术,也是阳性强化法,对好的行为予以表扬和鼓励,阳性强化法属于行为矫治法的一种,故答案选BD。
【考察重点】对阳性强化法的理解和把握【试题解析】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是只奖不罚,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不好的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故答案选ABD。
【考察重点】对阳性强化法的理解和把握【试题解析】阳性强化法的工作程序是:明确目标行为、监控目标行为、设计干预方案、实施强化和追踪评估。故答案选ABCD。

第8题:

孩子已经2岁零7个月了。近些天,孩子的“言行举止”总是让妈妈弄不明白。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妈妈的脑际。
前几天,妈妈和孩子一块坐在院子里乘凉,孩子看到深蓝的天幕上那如洗的圆月、调皮地眨巴着眼睛的星星,非常兴奋,和妈妈有说不完的话。可小孩哪里知道劳累了一天的
妈妈的心思。妈妈说:“天黑了,该睡觉了……”“月亮为什么不睡觉?…“那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孩子的反问让妈妈惊讶!
妈妈和孩子一块到大街上,他极不愿意让妈妈拉他的手,总是那样不听话。最让妈妈担心的是平坦的道路他不走,却偏偏一摇三晃地走那凸凸凹凹的地方,正如在饭桌上,本来会自己好好地用汤匙吃饭,却故意把米粒撒一饭桌,用手捡着放到嘴里吃。不过有时孩子也挺可爱的。比如,前天中午,妈妈把做好的饭菜刚送到饭桌上,还未来得及解围裙,孩子却一脸认真地说:“妈妈,你辛苦了。”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了什么?
(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孩子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
发展的敏感期。比如,提出。t月亮为什么不睡觉”、“那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说明孩子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会说“妈妈,你辛苦了”,说明儿童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
(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比如,
走凸凹不平的路,家长既要防止其摔伤,又不要打击孩子积极认知的兴趣。
对孩子“反抗期”的执拗,家长要注意教育,不要使其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对待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要注意教育,防止其养成执拗性格的同时,也要防止其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不良性格。

第9题:

案例三
案例介绍:一位32岁的妈妈为儿子的问题前来咨询。下面是一段咨询谈话:心理咨询师:请坐,你需要哪方面的帮助?
孩子妈妈:大夫,你一定要管管这个孩子,这孩子太不听话了。
心理咨询师:你根据什么说他不听话呢?
孩子妈妈:在学校里,每当老师要求他完成作业时,他就用拳头砸桌子,还在座位上摇晃。家里人要是让他做作业,他也是大闹,搞得全家不安宁。
心理咨询师: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会怎么办呢?
孩子妈妈:老师往往会不再要求他写作业了,在家里也只好这样。可是他总是不写作业,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我真是愁死了。
心理咨询师:我知道了你的焦虑,也体会到了你做妈妈的心情。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是有原因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孩子从某种行为中得到了好处,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由于孩子只要一闹,就可以不写作业,所以这种乱折腾的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孩子妈妈:喔,原来孩子不听话与我们有关。你讲得很有道理,那么今后我们该怎么办呢?
心理咨询师:孩子再闹时,不能让他逃避作业,而是等他安静下来后,仍然要求他必须完成作业。注意,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要马上给予鼓励。能做到吗?
心理咨询师说“你根据什么说他不听话呢?”使用了(  )。多选

A 、 封闭式提问
B 、 影响性技术
C 、 开放式提问
D 、 参与性技术

答案:C,D
解析:

第10题:

共用题干
案例介绍:一位32岁的妈妈为儿子的问题前来咨询。下面是一段咨询谈话:
心理咨询师:请坐,你需要哪方面的帮助?
孩子妈妈:大夫,你一定要管管这个孩子,这孩子太不听话了。
心理咨询师:你根据什么说他不听话呢?
孩子妈妈:在学校里,每当老师要求他完成作业时,他就用拳头砸桌子,还在座位上摇晃。在家里,要是让他做作业,他也是大闹,搞得全家不安宁。
心理咨询师: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会怎么办呢?
孩子妈妈:老师往往不再要求他写作业了,在家里也只好这样。可是他总是不写作业,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我真是愁死了。
心理咨询师:我知道了你的焦虑,也体会到了你做妈妈的心情。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是有原因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孩子从某种行为中得到了好处,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由于孩子只要一闹,就可以不写作业,所以这种乱折腾的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孩子妈妈:喔,原来孩子不听话与我们有关。你讲得很有道理,那么今后我们该怎么办呢?
心理咨询师:孩子再闹时,不能让他逃避作业,而是等他安静下来后,仍然要求他必须完成作业。注意,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要马上给予鼓励。能做到吗?

心理咨询师说的“你根据什么说他不听话呢”使用了()。多选
A:封闭式提问
B:影响性技术
C:开放式提问
D:参与性技术

答案:C,D
解析:
【考察重点】对求助者的判断【试题解析】根据案例提供的资料,孩子的母亲最初的求助目的是让咨询师帮助解决孩子的问题,但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白孩子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家长(包括母亲本人)、老师有密切的关系,大人们需要学习、改进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方式和教育方法来解决孩子的问题。案例中的最后几句话表达了这位母亲接受咨询师的帮助的意愿,她已经变成了真正的求助者。故答案选B。
【考察重点】对咨询技巧的运用【试题解析】题目中咨询师的提问是开放式的,因为开放式提问属于参与性技术的一种,故答案选CD。
【考察重点】咨询态度和咨询技术的理解与掌握【试题解析】题目中咨询师充分运用了情感反应(我知道了你的焦虑)和共情的技术,共情即通情达理,也叫设身处地。故答案选ABD。
【考察重点】对具体咨询技术的运用【试题解析】解释技术指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或对某些复杂抽象的心理现象、过程等进行解释。题目中咨询师的话运用了解释技术。故答案选A。
【考察重点】对行为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试题解析】咨询师的建议使用了行为主义的消退技巧,即忽略孩子吵闹的行为。故答案选B。
【考察重点】阳性强化法的具体运用【试题解析】咨询师的建议是采用强化技术,也是阳性强化法,对好的行为予以表扬和鼓励,阳性强化法属于行为矫治法的一种,故答案选BD。
【考察重点】对阳性强化法的理解和把握【试题解析】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是只奖不罚,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不好的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故答案选ABD。
【考察重点】对阳性强化法的理解和把握【试题解析】阳性强化法的工作程序是:明确目标行为、监控目标行为、设计干预方案、实施强化和追踪评估。故答案选AB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