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依恋发展的过程。

题目

简述依恋发展的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鲍尔比关于依恋发展阶段的观点。


答案:
解析:
鲍尔比认为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前依恋阶段(出生至6周)发出先天的信号有助于新生儿与其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时候婴儿能够辨认自己母亲的微笑和声音,但是还未对她形成依恋。(2)依恋建立阶段(6周至6-8个月)婴儿对熟悉的照料者和陌生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当他们知道自己的活动会影响周围人的行为时,他们会开始发展出一种信任感,即自己发出信号时照料者会做出响应的期望。(3)清晰的依恋阶段(6-8个月至18个月) 对熟悉的照料者的依恋已经很明显。婴儿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在他们依赖的成年人离开时会变得不安。但是分离焦虑并不是一定会发生,这有赖于婴儿的气质和当时的情景。(4)交互关系的形成阶段(18个月-2岁及以后)表征能力和语言的快速发展让儿童能够理解某些影响父母的来与去的因素,并能够预测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因此,分离焦虑就会减弱。这时候儿童开始与照料者谈判,会提出要求,会劝说他(她)改变目标。鲍尔比认为,经过这四个阶段以后,婴儿会建构起一种与照料者的持久情感联系,他们会把这种联系当做父母不在时的“安全基地”。 依恋是我们对生命中特殊的人所感受到的强烈的、充满感情的联系,当我们与他们交往时,体验到快乐和喜悦,在有压力的时候,通过与他们的接近得到安慰。鲍尔比关于依恋的研究持习性学的观点,即认为婴儿与照料者的情感联系是一种促进生存的进化反应。鲍尔比认为,婴儿与父母的关系开始于一套先天的信号,这套信号召唤成人到婴儿身边,随着时间的推移,真实的感情联结形成。

第2题:

简述鲍比尔关于依恋形成和发展的3个阶段模式。


正确答案: (1)前依恋期(出生至2个月):婴儿有一种有助于依恋发展的内在行为。新生儿用哭声唤起别人的注意,随后,他们用微笑、注视和咿呀语同成人进行交流,使成人与婴儿的关系更亲近。这时的婴儿对于前去安慰他的成人没有选择,所以此阶段又叫无差别的依恋阶段。
(2)依恋建立期(2个月至6~8个月):婴儿能对熟人和陌生人作出不同的反应,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对熟悉的人有特殊友好的关系,并特别愿意与之接近。这时的婴儿一般仍然能够接受陌生人的注意和关照,同时也能忍耐同父母的暂时分离。这表明依恋尚在形成中。
(3)依恋关系明确期(6~8个月至24个月):婴儿对于熟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并出现“分离焦虑”一离开养护者时感到不安和“陌生焦虑”一对陌生人的谨慎与回避。由于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从此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
(4)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上):由于言语和表征能力的发展,此时的婴幼儿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如他现在能够忍耐父母迟迟不给予注意,还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他相信父母将会返回。
通过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婴儿认识到母亲是最值得信赖的,母亲在与不在都是安全的。长大后,儿童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一种安全感,指导儿童建立各种亲密的人际关系。

第3题:

简述婴幼儿亲子依恋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答:(1)前依恋期(0—2 个月)。婴儿最初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机能性反应,即哭泣、微 笑等信号行为与依附、要求拥抱等趋近行为。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 个月)。这一时期的婴儿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再认,熟人较 陌生人更能引发婴幼儿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 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 恐惧,出现了对熟人持久的依恋情感,并能与之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从而形成对特定个体 的一致的依恋反应系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24 个月以后)。这时的儿童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 立双边人际关系。

第4题:

简述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正确答案: 一是作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他们很容易作出“我是讨人嫌的”、“我是一棵路边草”之类的解释。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能浇灭孩子的内心的愿望星火,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二是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有的儿童把内心的愿望星火燃烧到另外一路上去,表现出敌视和和妒忌,甚至故意捣乱,直至采取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的问题行为。

第5题:

简述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进行积极的探索,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第6题:

鲍尔贝关于儿童依恋发展的阶段划分(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鲍尔贝依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
1.前依恋期(0~2个月)。儿童还未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与爱护。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儿童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再认,熟人较陌生人更易引起强烈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区别的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出现了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出现了对熟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后)。儿童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

第7题:

简述母婴依恋的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①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②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6个月);③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第8题:

亲子依恋的发展过程经历哪几个阶段()。

A.前依恋期(0--2个月)

B.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

C.依恋关系明确期

D.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24个月以后)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简述安全的亲子依恋对儿童发展的益处。


正确答案: 安全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培养婴儿对自己、对父母、对同伴的信任感和积极的探索能力,为儿童今后、社会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10题:

试述依恋发展的过程。


正确答案: 研究认为,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这个时期的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对所有人的反应都几乎一样,都以抓握、微笑等十分相同的方式对大多数人作出相似的反应。
第二阶段,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3~6个月)。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差别,对父母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婴儿对母亲更为偏爱。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这一阶段婴儿积极寻找与专门照顾者——母亲的接近阶段。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表现出特别的关切;到了七八个月,这种关切行为更为强烈。7~8个月,婴儿也会对父亲形成依恋。再以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进一步加强,依恋范围也进一步扩大,除了父母外,儿童还对其他成员如祖父母等产生依恋的情感。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以后)。2岁以后,儿童开始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和愿望,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认识到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据此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3岁以后,随着儿童进入幼儿园,儿童把依恋对象逐渐从父母身上转移到老师和同伴身上。此时,儿童的依恋行为的发展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寻求老师和同龄人的注意与赞许的反应阶段(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