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荀况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认识。

题目

试述荀况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认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案:
解析: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基认识的两个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1分)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2)其理论意义在于,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经验沦和唯理论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2分)(3)其实践意义在于,反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的作用,一切从本本出发.(2分)

第2题:

试述第五代管理理论对未来经济的认识?


正确答案: (1)“知识劳动”成为经济增长、组织兴旺和个人幸福的关键;
(2)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成为管理努力的重心;
(3)积极获取知识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之外的“第四财富之源”;
(4)经济的成功来源于更有效和更快速地获取、整理和传播知识;
(5)更新知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第3题: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试述孟子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认识。


正确答案:a、论证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积极作用
孟子在同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的辩论中指出,一定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是必要的,完全的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社会生活的必要。否定社会分工,要求每个人在农耕之外还从事手工业,同时也从事脑力劳动,是做不到的。社会分工和交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能使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他说:“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在两干多年前,这是批判自然经济落后性的一个相当精采的论点。他认为,否定分工和交换是浪费的和不经济的,他说:“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盂子·滕文公下》)这不但对手工业者不利,对农民也是不利的。
b、对交换过程和价格的分析
孟子在一定程度上对交换过程进行了微观的分析。他认为:交换对双方都是平等的,互利的,不存在谁损害谁的问题。他反问道:“农夫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厉农夫哉?”(《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也看到了商品价格相差可达数倍这一现象,认为这是由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即“物之情”决定的。这已触及到了商品的价值问题。但“情”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他未进行分析。在传统经济思想中,谈论价格问题的大多认为商品的供求决定价格,所谓“多则贱,寡则贵”,“有余则轻,不足则重”(《管子·国蓄》)。有的甚至把价格说成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说:物无轻重,物物者能为之轻重。孟子在试图以“物之情”,即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来解释价格,这在传统经济思想中是比较少见的,也是比较深刻的。
c、保护和鼓励工商业的政策主张
孟子有“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的求富必先重农的思想,却从无“抑商”的思想。他竭力劝说当世诸侯实行“仁政”,其主要内容就是“关市讥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下》)。他认为行仁政能得人心,使其他诸侯国的人民自愿归服,其中也包括使各国的商人愿意前来贸易。他把“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孟子·公孙丑上》,看作一国政治得人心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5题:

()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正确答案:社会分工;商品交换

第6题:

保险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

  • A、风险
  • B、货币后备
  • C、社会分工
  • D、商品交换

正确答案:C

第7题:

只要有社会分工,就一定会有商品交换。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参考答案:社会分工

第9题:

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不仅保证了单一化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第10题:

试述荀况的富国之学。


正确答案:能够从理论上把广义富国、狭义富国和富民三者统一起来的是荀况。他写下了名为《富国》的论述经济问题的专篇,对“富”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以及社会分工、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在荀况手中,中国传统的富国之学具备了雏形。
荀况对“富国”所下的定义是“上下俱富”、“兼足天下”(《荀子·富国》)。“上富”指国库充裕,“下富”指百姓家给人足。由此可见,他把狭义的富国和富民给统一起来了。
在上富及下富,即狭义的富国和富民的关系上,荀况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富民。他断言:“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如果不是在保证下富的前提下追求上富,那就只能是对百姓的聚敛和“好取侵夺”,其结果不仅会因百姓贫困而搜括不出多少财富,而且会激起百姓的不满和反抗,削弱自己的国家,为外敌侵犯提供可乘之机,造成“召寇、肥敌、亡国、危身”(《荀子·王制》)的结果,以这种做法“富国”,只能是“求富而丧其国”(《荀子·富国》)。
荀况提出,要同时做到富民和富国库,必须以增加一国国民财富总量为基础。如果国民财富总量不变,增加国库收入就只能靠加重对百姓的征敛来取得,而要保证百姓财富不受损失,就不能增加对百姓的征敛,国库收入也就无从增长。要同时富民和富国库(抛开改善财政工作效率、减少赋税征收中的流失和中饱等做法)是不可能的。而使整个国民财富增长也就是广义的富国。
荀况十分明确地把广义的富国看作“上下俱富”的基础,从而使广义富国、狭义富国和富民三者的之间关系,在理论上、概念上有了更清晰的形式。
至于怎样富国,荀况认为,只能靠充分发挥人和自然两方面的力量,做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他相信,人们的努力会使得“财货浑浑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足以保证“上下俱富”,甚至富到公私仓库都收储满溢,“交无所藏之”的地步(《荀子·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