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法则研究的对象是().

题目

瓦格纳法则研究的对象是().

  • A、财政收入规模
  • B、财政收入结构
  • C、财政支出结构
  • D、财政支出规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用来描述财政支出增长规律的是()

A、拉姆斯法则

B、瓦格纳法则

C、拉弗曲线


参考答案:B

第2题:

瓦格纳法则也称为()。

A: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B: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C: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答案:A
解析:
瓦格纳是19世纪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对19世纪80年代的英、美、法、德、日等国公共财政支出资料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的结论,即“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第3题:

瓦格纳法则的研究对象是()

A、财政收入规模

B、财政收入结构

C、财政支出规

D、财政支出结构


参考答案:C

第4题:

用来描述财政支出增长规律的是()。

  • A、拉姆斯法则
  • B、瓦格纳法则
  • C、拉弗曲线
  • D、菲利普斯曲线

正确答案:B

第5题:

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正确答案: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小的。那时,各国遵循亚当•斯密学说,提倡经济自由化,主张“廉价政府”,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很少有所作为。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财政支出在GDP中的份额上升,还是指它的绝对增长,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清楚。
按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R.A.Musgrave)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于是,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根据这种解释,瓦格纳法则可以理解为图3—1所表示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则呈相对稳定的趋势,即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上下有所波动,目前的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这个阶段。

第6题:

瓦格纳法则认为政府支出随着政府的职能扩大而增长。()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瓦格纳法则说明财政支出是不断扩大的。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用来说明税收与经济关系的是()

A、拉姆斯法则

B、瓦格纳法则

C、拉弗曲线

D、菲利普斯曲线


参考答案:C

第9题:

瓦格纳法则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根据瓦格纳法则的原理,来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的特殊性。


正确答案:根据瓦格纳法则等对财政支出规模的一般性描述,财政支出的规模,或者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对稳定;同时,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因而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这一比重的高低也是不同的。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有本身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除1980、1981两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不算很慢,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上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有的年份波折度较大。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运行则是另外一种情形。1995年以前这段时间内,由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1986年才停止下滑,1997年开始回升,而且回升速度较快。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是由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的比重较小,同时,许多个人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低价乃至无偿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它们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乃至更新改造投资,都由国家拨付。简言之,在改革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这种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制度,既然要“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必然较高。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调动起千千万万个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勃勃生机,为实现这一目标,实行放权让利政策显然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改革之初,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阶段,与此相对应,财政收入增长放慢了,许多项目的支出特别是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便在财政支出账上或多或少有所缩小,有的甚至消失了,于是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必然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逐步下滑的趋势,而且我国列入预算内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的速度过快,下降的幅度过大,1979-1985年17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但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逐年下滑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我国经济改革初期之所以逐年下降,是因为了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加快增长,上述的逐年下滑趋势理应逆转,改革之初财政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会在某一时点中止,转而趋于回升。我国财政支出增长弹性边际倾向以及由二者决定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都是于1996年停止下降,1997年开始回升,特别是自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后,回升速度较快。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边际倾向却已远远超出美国,这是未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继续增长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