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辨已忘言”与庄子所说的“大辩不言”异曲同工

题目

“欲辨已忘言”与庄子所说的“大辩不言”异曲同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A审美的非功利性

B审美的非自觉性

C审美的具象性

D审美的个性


B

第2题:

陶渊明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明审美直觉具有()。

  • A、感觉的直接性
  • B、感觉的突然性
  • C、感觉的专注性
  • D、感觉的透明性

正确答案:D

第3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正确答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2分)

第4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诗见于陶渊明的()其五。


正确答案:《饮酒》

第5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正确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6题:

简述(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7题:

“鸟倦飞而知还”跟《饮酒·其五》中()描绘的是一样的状态。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正确答案:C

第8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谁的诗句()。

A、杜甫

B、陶渊明

C、李白

D、王勃


标准答案:B

第9题:

之所以会出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能是因为()

  • A、诗人处于醉酒状态
  • B、让诗歌充满哲理性
  • C、“真意”不可言传,只能意会
  • D、避免破坏诗歌的美感

正确答案:A,C,D

第10题:

《饮酒》(其五)中,表现了“无我之境”的诗句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