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道德所许可的行为,必然为法律所许可B、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C、道德所禁止的行为,必然也为法律所禁止D、与法律不同,道德的实施主要靠人们自觉遵守、舆论强制及内心信念的约束

题目

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道德所许可的行为,必然为法律所许可
  • B、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 C、道德所禁止的行为,必然也为法律所禁止
  • D、与法律不同,道德的实施主要靠人们自觉遵守、舆论强制及内心信念的约束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说法,表述正确的有()。

A.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

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C.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D.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


参考答案:B

第2题:

下面关于法律与道德的相关论述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法只能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但道德在法律和国家形成之前便已经出现,在法律和国家消亡以后,仍然会存在

B、就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而言,道德的调整范围大于法律

C、自然法学派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都认为实在法不是法

D、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ABD

   【考点】本题考点是法与道德的关系。

   【解析】法与道德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不同的。法只存在于有阶级的社会,而道德在无阶级的社会中也存在,所以A项是正确的。法属于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显然,道德调整的范围大于法,所以B项是正确的。关于法与道德在本质上的联系是一个法在本质上是否包含道德内涵的问题。西方法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说,以自然法学派为代表,肯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实在法只有在符合自然法、具有道德上的善的时候,才具有法的本质而成为法。一个同道德严重对立的邪恶的法并不是一个坏的法,而是丧失了法的本质的非法的,因而不是法,即恶法非法。一是否定说,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为代表,否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正义或道德准则,而法学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的标准问题,因而是不是法与是不是正义的法是两个必须分离的问题,道德上的善或正义不是法律存在并有效力的标准,法律规则不会因违反道德而丧失法的性质和效力,即使那些同道德严重对抗的法也依然是法,即恶法亦法。可见,D项是正确的;C项是错误的,因为自然法学派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在实在法是不是法这个问题上持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第3题:

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自然法学派认为,恶法亦法

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具有必然的联系

C.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D.美国法学家富勒提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


参考答案:D

第4题:

关于法与道德的论述,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区别之一就在于道德规范不具有国家强制性

B.按照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观点,法与道德在概念上没有必然联系

C.法和道德都是程序选择的产物,均具有建构性

D.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并不一定违反道德

答案:A,B,D
解析:
A项正确。法与有组织的国家强制相关,通过程序进行,针对外在行为,表现为一定的物质结果。道德在本质上是良心和信念的自由,因而强制是内在的,主要凭靠内在良知认同或责难,即便是舆论压力和谴责也只能在主体对谴责所依据的道德准则认同的前提下发挥作用。B项正确。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否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正义或道德准则。C项错误。法在生成上往往与有组织的国家活动相关,由权威主体经程序主动制定认可,具有形式上的建构性。道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自然演进生成,不是自觉制定和程序选择的产物,自发而非建构是其本质属性。D项正确。法律和道德并不是一致的,因此,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不一定违反道德。故选ABD。

第5题:

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实施,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等力量实现其约束力,因此主要依靠他律
B.法律的实施主要靠国家强制力
C.相比法律,道德约束是软约束
D.相比法律,道德的调整手段更多

答案:A
解析:
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力量来实现其约束力。相比法律,道德的调整手段更多,但均不具有强制性。因此,法律的实施主要依靠他律,而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自律。社会法治建设偏重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外化机制,社会德治建设则偏重于“移风易俗”“奖优罚劣”“德育教化”等诸多内化机制。

第6题:

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

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C.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D.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


正确答案:B
解析:自然法学家并不否认实在法是法律,只是认为实在要符合自然法的要求,A错误;儒家强调法律道德化,而非否定法律,C错误;近现代的法学家基本接受“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因此D错误。

第7题:

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法律与道德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

B.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

C.法律必须合乎所有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

D.法律是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


正确答案:BD
解析:法律与道德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道德通过大多数社会成员对社会关系和人的行为的正义与非正义的衡量,把它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把合理与否转化为合法与否,构成权利义务关系。良好的道德状况还有助于法律制定后的实施。另一方面,法律是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因为,法律本身体现着社会大多数成员的道德要求,而法律规范自身包含着明确的责任措施,其实施有特定的组织机构,并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

第8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下列有关法和道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些:( )

A.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

B.凡属道德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必为法律调整;凡属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则不一定为道德所调整

C.按照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观点,法与道德在概念上和本质上没有必然联系,即“恶法亦法”

D.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正确答案:ABD
56.答案:A、B、D 考点:法和道德的关系讲解: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法律所反映的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并不是抽象的、普遍适用的,而是具体的,各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因此,A项错误。近代以前,在内容上,法和道德的重合度较高;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均赞同“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一说法。换句话说,凡属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则不一定为法律所调整;但除了违反法侓程序等少数违法行为外,凡属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大多则为道德所调整.因此,B项错误。自然法学派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定义法的首要要素,认为所有的法必须是符合道德的。因此,在自然法学派看来,法律的道德性要求是很高的,而不是“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因此,D项错误。在定义法的概念时,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和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内容的正确与否并不是判断是否为法的决定性因素。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以权威制定和社会实效作为定义法的概念的要素。只要经由权威者制定,具有一定社会实效,即使内容上 “恶”,也应该被认为是法,所为“恶法亦法”。与此不同,自然法学派认为,法的内容的正确性是定义法的必要要素。“恶”法不是法,所为、“恶法非法”。因此,C项表述正确。

第9题:

(2017年)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实施,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相比法律,道德的调整手段更多
B.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等力量实现其约束力,因此主要靠他律
C.相比法律,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
D.法律的实施主要靠国家强制力

答案:B
解析:
道德和法律的调整手段不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力量来实现其约束力。相比法律,道德的调整手段更多,但均不具有强制性。因此,法律的实施主要依靠他律,而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自律。

第10题:

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上一个千年争议之谜,关于这个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和道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B、现代社会,人们一般认为“法律是最高限度的道德”
C、法律和道德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别,但在功能上可以形成互补关系
D、法治国家强调法律至上,必然要不断取消道德对社会的调整作用

答案:C
解析:
在法律和道德的问题上,自然法学派坚持法律必须符合道德,而分析法学派认为两者没有必然联系。近代以来,人们大多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和道德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别,但在功能上可以形成互补关系。法治国家强调法律至上,但并不是要取消道德对社会的调整作用。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