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出自黄宗羲的()A、《原君》B、《原臣》C、《原法》D、《议兵》

题目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出自黄宗羲的()

  • A、《原君》
  • B、《原臣》
  • C、《原法》
  • D、《议兵》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君臣关系的表述,观点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B.“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者助君理之。”

C.“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D.“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参考答案:D

第2题: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内容从根本上颠覆了下面哪种观念?

A.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答案:C
解析:
C项的内容表达的是井田制之下的国家土地归国王一人所有,与题干中国家主权归全体国民意思相反。故本题答案选C。

第3题:

反映黄宗羲法律思想的文章主要有()

A.《原君》

B.《原法》

C.《原臣》

D.《原道》

E.《宋论》


参考答案:A, B, C

第4题: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段言论出自()

  • A、黄宗羲
  • B、顾炎武
  • C、王夫之
  • D、梁启超

正确答案:B

第5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何人之口?

  • A、顾炎武
  • B、吕留良
  • C、黄宗羲
  • D、查士标

正确答案:A

第6题:

有学者认为顾炎武的思想“不超出儒家政治的陈词滥调”,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顾炎武提出了以制度保障民主的宝贵近代思想。以下顾炎武的言论中能用于论证后一种观点的是()

A.“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B.“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C.“必使治天下之法具出于学校,天子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参考答案:C

第7题:

反映黄宗羲法律思想的文章主要有()

  • A、《原君》
  • B、《原法》
  • C、《原臣》
  • D、《原道》
  • E、《宋论》

正确答案:A,B,C

第8题: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出自黄宗羲的()

A.《原君》

B.《原臣》

C.《原法》

D.《议兵》


参考答案:B

第9题: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夏、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是一种重视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把民众视为国家之根本的极富人民性的政治学说。以下属于早期儒家学派民本思想观点的是()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④“君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⑤“天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而不在一姓之兴亡”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正确答案:B

第10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


正确答案: 君臣平等共治;置相,用相权牵制、分割君权;以“学校”作为舆论监督的民主场所。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