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发生完全性强直收缩是由于()。

题目

骨骼肌发生完全性强直收缩是由于()。

  • A、连续的阈下刺激发生总和
  • B、在收缩期发生的动作电位的复合
  • C、在舒张期发生的动作电位的复合
  • D、在收缩期发生单收缩的复合
  • E、在舒张期发生单收缩的复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能使骨骼肌发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条件是

A、足够强度的单个阈刺激

B、足够持续时间的单个阈刺激

C、间隔大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

D、间隔小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

E、间隔等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


参考答案:D

第2题:

骨骼肌发生的强直收缩是

A.刺激强度过大

B.机械反应的融合

C.先是动作电位融合,后是机械反应融合

D.动作电位的融合

E.肌肉兴奋性过高


正确答案:B

第3题:

干扰电疗时,兴奋运动神经,使正常骨骼肌发生单收缩或使失神经肌发生收缩选用的差频是

A、100Hz

B、50~100Hz

C、25~50Hz

D、20~40Hz

E、1~10Hz


参考答案:E

第4题:

在骨骼肌发生强直收缩时,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A、幅度减小

B、幅度变大

C、相互融合

D、不发生融合

E、幅度增大但不融合


参考答案:D

第5题:

骨骼肌发生的强直收缩是

A.动作电位的融合

B.机械反应的融合

C.先是动作电位融合,后是机械反应融合

D.刺激强度过大


正确答案:B
解析:当刺激频率较高时,后来的刺激有可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结束前即到达肌肉,于是肌肉在自身尚处于一定程度的缩短或张力存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收缩,发生了所谓机械收缩过程的复合,这样连续进行下去,肌肉就表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其特点是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内,在描记曲线上形成锯齿形。当刺激频率继续增加,那么肌肉就有可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以前或在收缩期的顶点开始新的收缩,于是各次收缩的张力或长度变化可以融合而叠加起来,使描记曲线上的锯齿形消失,此为完全强直收缩。

第6题:

骨骼肌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

A.动作电位融合

B.收缩过程融合

C.刺激强度过大

D.有效不应期过长

E.肌肉兴奋性过高


参考答案:B

第7题:

能使骨骼肌发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条件是

A.足够强度的单个阈刺激

B.足够持续时间的单个阈刺激

C.间隔小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

D.间隔大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


正确答案:C
解析: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会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如提高刺激频率,使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通常所说的强直收缩是指完全性强直收缩。在等长收缩条件下,强直收缩产生的张力可达单收缩的3~4倍。

第8题:

正常体内骨骼肌能持久而协调的收缩,是由于各个运动单位()强直收缩和不同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发放而引起的。


参考答案:不完全,不同时

第9题:

骨骼肌肌张力最大的收缩方式是

A.等张收缩

B.单收缩

C.不完全强直收缩

D.完全性强直收缩


正确答案:D
解析:单收缩是指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刺激时,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一次收缩和舒张。骨骼肌通过收缩总和可快速调节收缩的强度。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以这种总和为基础的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会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较高,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会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强直收缩产生的张力是单收缩的3~4倍。这是由于单收缩时胞质内Ca2+浓度升高的持续时问较短,以致被活化的收缩蛋白尚未产生最大张力时,胞质Ca2+浓度就开始下降。完全性强直收缩时,肌细胞连续兴奋,使细胞内Ca2+浓度持续升高,因此收缩张力可达到一个稳定的最大值。

第10题:

骨骼肌发生强直收缩时,其动作电位

A.发生叠加

B.不发生叠加

C.电位幅度加大

D.电位时程延长

E.产生强直收缩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