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你的实践体会,谈谈学样儿童文学阅读指导应有哪几个步骤?可采取哪些指导方法?

题目

结合你的实践体会,谈谈学样儿童文学阅读指导应有哪几个步骤?可采取哪些指导方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指导你的学生撰写社会实践策划方案时,需要把握哪几个要素?


答案:
解析:
确定主题、选择材料、拟定提纲、撰写报告。

第2题: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对小班幼儿绘画创作过程的指导建议。
(1)激发兴趣。
(2)从生活经验中挖掘题材。
(3)重视观察和引发各种感觉。
(4)培育生动的构想。
(5)绘画的评价。

第3题:

结合实际论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要求:(1)简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2)结合实际阐述你对3-6岁儿童进行阅读活动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案:(1)阅读能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发展孩子的倾听和理解能力。(2)阅读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为孩子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和发展连贯的讲述能力提供机会(3)在阅读中孩子能培养出对文字的敏感。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包括:(1)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2)每天最好有相对固定的亲子共读时间(3)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

第4题:

结合你的作文教学实践,谈淡应该如何进行作文指导。


正确答案: A.作文指导包括审题指导和写作过程指导,应该联系作文儿个阶段的心理分析来把握学生写作心理,运用正确适宜的方法指导学生作文。
B.审题的指导。一般多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审题. (1)审读圈点法。(2)结构分析法。(3)题目补充法。(4)比较辨题法。
C.写作过程的指导。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缺乏写作欲望,不想说、无话可说、说不好,所以写作过程的指导,首要的是要自觉运用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想说、有话说。可如下指导:
(1)运用联想的规律指导作文。这里要处理好媒体的选择和教帅语言如何“裕桥”这两个问题。
(2)按照认识规律来指导作文。
(3)运用头脑风暴法来指导作文。
这实际上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度对话,产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掩,诱发和激活学生的智慧情感、灵感的方法.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注意围绕一个特定话题展开讨论。

第5题: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谈谈你对网络文学作品的认识。


正确答案: 网络文学作品的优点在于它的短小、精悍,富有娱乐趣味,以及开放性和互动性。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文学作品具有“发表”的高度自由性,导致了作品题材的随意化和语言的情绪化不可避免;阅读者若没有较高的分析鉴别能力,难免不受到消极方面的影响。

第6题: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绘画造型基础中线的练习。
(1)表现线的力度和方向的直线与曲线。
①感受力的轻重,用线条的粗和细来表现。课题如“术雨小雨”。
②感受力的方向,用单向或多方向的放射线条表现。如“太阳”。
③感受力的角度,用网状线条表现。如“菠萝”。
④感受力的旋转,用螺旋形线条表现。如“水纹”。
(2)重力线和悬浮线的表现,如“水里的石头和泡泡”。
(3)表现旋转、重叠的线,如“龙卷风”。
(4)生长和构造形成的线,如“叶脉”。
(5)流动的线,如“水流”。

第7题:

指导操作可以采取集中指导的方法,也可采取()的方法。

  • A、独立操作
  • B、讲评
  • C、巡视指导
  • D、个别指导

正确答案:D

第8题:

请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如何指导幼儿洗手


正确答案:(1)做好婴幼儿洗手的准备:保持盥洗室地面的清洁干爽,准备若干肥皂或洗手液,为每位婴幼儿准备一条小毛巾,并挂在固定的地方。(2)洗手的程序方法:指导婴幼儿卷起衣袖;轻轻拧开水龙头,水流不能太大;将手心、手背、手腕浸湿,然后搓肥皂;先两手手心对搓,搓出泡沫后,右手搓左手手背,左手搓右手手背,左手握住右手手腕转圈错,转圈搓到手掌再到手指尖,然后左右手交换动作,最后两手五指分开,手指交叉洗手指缝;用清水冲洗干净,关好水龙头;用毛巾将手擦干。

第9题:

学校儿童文学阅读指导通常有哪几个基本步骤?


正确答案: (1)了解指导对象及图书情况;
(2)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
(3)对作品进行推荐和介绍;
(4)组织作品评论;
(5)巩固阅读效果。

第10题:

结合你的教育经历,谈谈你学习《学前教育学》的体会。


正确答案: 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皮亚杰根据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传统教育只关注教育的社会的价值,忽视了儿童生心发展特点;只重视向儿童传授具体知识,不重视儿童的发展。他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为儿童设臵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学校不要过早地向儿童教授他们以后能主动得到的知识。
1.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
2.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学前教育中,如何正确地认识儿童的发展特点,既不压抑他们,也不催赶他们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课题,也是学习本课程的根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