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题目

简答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语言要简洁精练、词句要通俗易懂。
(2)问题的内容应具体、清晰、含义单一。
(3)设计者应持中立态度,使问题不带任何暗示。
(4)要妥善处理与社会规范一致或冲突的问题,避免填答者出现社会认可效应。
(5)问题的排列顺序。调查表首先要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调查,要解除被调查者的顾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问题1][简答题]
描写该诗的意境并分析主题。

[问题2][简答题]
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该材料,试拟定数学目标。

[问题3][简答题]
设计针对生字“枯”的写字指导过程。


答案:
解析:
1、此诗通过对草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草”作为中心词,构成全诗意境的主体意向,全诗借景写情,蕴含深刻,刻画形象生动,赞美—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离、岁、枯、荣、野、烧等6个生字,正确书写离、枯、荣等3个生字,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叉生”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感受小草生长的过程,体会诗人情感升华的过程,获得初步分析与观察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顽强向上的意志。

3、“枯”的写字指导过程
教师:我们在理解了诗人的伟大情感之后,学习生字“枯”的正确写法。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枯”字是什么结构?
学生:左右结构。
教师出示教学PPT,呈现田字格版的“枯”字,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左右结构的“枯”字,有什么特点?
学生:左面窄右面宽。
教师总结:同学好眼力,这节课我们就要完成写好左右结构“枯”字的任务,下面老师给大家—个口诀。(ppt呈现口诀)
体形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边板书,边讲解,并强调“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复述口诀。

第2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照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问题1][简答题]
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10分)

[问题2][简答题]
如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问题3][简答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1)《乃哟乃》是一首土家族的歌曲,表现了土家儿童幸福、快乐的生活。
(2)全曲只用了do、mi、sol三个音谱成,其旋律多为级进下行,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给人以奇特、质朴、清新之感。
(3)是一个让孩子们了解土家族,拓宽民族音乐文化的很好的载体。



(1)知识目标:能用活泼优美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乃哟乃》。能认唱音符do、mi、sol。
(2)能力目标:能用碗筷和老师合作演奏歌曲《乃哟乃》,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3)情感目标:了解土家风情,感受土家族音乐特点,并对土家族歌舞产生兴趣。


音乐律动导入,用音乐营造幸福快乐的氛围:
学生随着歌曲《幸福拍手歌》的伴奏音乐,自由而有序地进入音乐课堂;
1.师生问好;
2.教师提问导入:什么是幸福?你们觉得怎样就是幸福?哪位小朋友来说给老师听听?
学生:被爸爸妈妈喜欢就是幸福,被老师喜欢就是幸福,开开心心就是幸福,一家人住在一起就是幸福......
3.教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幸福和快乐常常在一起,我们会因为幸福而快乐,也会因为快乐而幸福。你们都觉得幸福吗?那我们一起来唱首《幸福拍手歌》!
教师引导学生边哼唱《幸福拍手歌》,边做律动(拍手、跺脚、搭肩、握手)
4.教师谈话式语言引入新课:我们感到幸福的时候会用拍手、跺脚等方式表达快乐的心情。你们知道少数民族的小朋友感到幸福时是怎样表达的吗?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土家族的歌曲《乃哟乃》!
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本着“以人为本、享受音乐”的教育理念出发的,所以本课的开始没有从传统的发声练习、节奏练习入手,而是紧紧围绕“幸福生活”这一课题展开,让学生尽快融入音乐营造的幸福快乐的氛围中。
因为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因此设计了律动这一环节。通过律动,既让学生将身体动作融入音乐中进行体验,又通过“拍手、跺脚、搭肩、握手”等动作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第3题:

点钞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简答题)

点钞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

1、坐姿端正

2、点数准确

3、票子墩齐

4、钞票捆紧

5、盖章清晰

第4题: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问题1][简答题]
简述英语课程创设情境的方法。

问题2][简答题]
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该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

[问题3][简答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操练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①以歌曲组织教学引入;②会话导入;③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④看图说话;⑤用打字形式辅助英语学习法;⑥利用《轻轻松松背单词》软件,创设英语学习的情景。

2、①能力目标:
能够简单介绍学校校舍的分布情况,如:This is the teacher's office.That is my classroom.
②知识目标:
掌握A、B部分Read and match的单词和句子并能做到会听、说、读、写。
③情感目标:
注重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构思未来学校的蓝图。

3、
1.导入(Lead-in)
(1)Enjoy a song:“Our school”
(2)Let’s chant:
Where is my pen? Here it is.
Where is my bag? Here it is.
Where is my ruler? Here it is.
理由:温故知新,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所讲知识点上来。
2.呈现/操练(Presentation/Practice)
Let's learn
(1)教师指着教室问学生:This is our new classroom.Do you like our classroom? What's in the classroom? 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教师接着问:How many classrooms are there in our school? Do you like our school? What else can you see in the school? Look! This is a map of our school.接下来教师借助校园分布图教授生词。
(2)教学“Where is the library? It’s on the first floor.”
a.借助教学楼图示呈现句子。
b.学生学说、认读句子。
(3)通过教师领读和听音跟读,让学生掌握本课时五个生词的正确读音。在练习library的发音时,可复习已学过的含辅音连缀的单词,如:ice-cream,brother, friend, hungry。
(4)游戏
a.小组比赛。教师出示一张词卡,如garden,组内学生依次说出与该词有关的其它单词,如:flowers, red, colour, trees 等,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单词,也为继续学习Let's do 打下基础。
b.教师或学生做动作,让其他的学生猜并说出该单词。
Let's do
a.Listen and point.
学生听音,边听边手指图示
b.Listen and do.
c.Charades.
教师做出某种动作,让学生猜接下来的动作意图,或教师说出某种指令,让学生来说、做指令的后续动作。
理由:讲练结合,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学习效果。

第5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问题1][简答题]
什么是模型思想?指出本节课的模型并列举小学数学中的模型。(10分)


[问题2][简答题]
若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问题3][简答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1、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数学的模型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的主要模型形式是数学符号表达式和图表,因而它与符号化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同样具有普遍的意义。
本课属于乘积模型。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有两个基本的模型:一个是总体等于部分的和,即求和的模式,部分+部分=和;另一个模型是乘积的模型,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这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是乘积关系的模型。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0×50 240×2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学生讨论)
师:(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设计意图】复习口算知识,为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做好准备;复习笔算知识,为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做好准备,同时熟悉乘法笔算的基本步骤。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1.出示问题: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30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师:观察这道题,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你想怎么算?
提示学生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③如果末位对齐,个位上的0乘160得几?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算更加简便。
两个因数末位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位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上几个0。"
(板书:末尾有0不漏算。)
3.出示问题例题
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30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师:观察这道题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因数中间有0)应该注意什么?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对比选择,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选择出最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1.完成课后练习
2.独立完成,全班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练习过程中既强化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小结本课重点,加深印象,感受学习知识的过程。

第6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1][简答题]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2][简答题]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答案:
解析:
1.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猜一猜,哪个更重?你怎样知道是它重?(面条和苹果)
学生可能会说用秤称,可能会说掂一掂,还可能说看标签……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作物体的质量。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
1.出示:常见的秤挂图。
师:刚才说可以用秤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在哪里见过?
2.介绍一些常见的秤。重点介绍天平和盘秤。
小结:它们都可以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1克的质量。(1个2分硬币)
师:你想知道1克是多重吗?
学生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很轻)
2.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药片、小发卡、纽扣、小螺丝、一粒花生、一个乒乓球、一片树叶……)
3.掂一掂,比一比。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米、一包盐的重量,比一比谁重,感受几克、100克、500克的重量。一般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用字母表示是g。
4.估一估数学课本有多重?再称一称。(1本数学课本大约重150克)
5.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到一种秤——天平。
四、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感受1千克。
师:物体有轻有重,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就周千克做单位。那1千克有多重呢?
1扎面条的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斤。但斤不是国际通用单位。
2.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判断: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一些?
小结:不论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4.估计几千克,称书包。
师:你估计书包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对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出示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5.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1扎面条、1罐奶粉、两袋盐……)
6.称一称:1千克苹果有几个?1千克香蕉有几个?
7.活动:感受几十千克,称体重,互相抱一抱。(体重在20~35千克)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l,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等于1000克)
5千克等于多少克?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六、拓展深化
1.玲玲是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下面是她称出的物体的质量,这个马大哈,把什么给漏了,你能帮她补上吗?(课本第89页第4题)
2.认真阅读玲玲的日记,你能发现什么?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从1千米高的床上起来,拿起重9千克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一个50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穿上250千克重的鞋上学去了。
七、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第7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问题1][简答题]
简述英语游戏教学的作用。(10分)

[问题2][简答题]
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问题3][简答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和操练环节的游戏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1.英语教学要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原则。利用游戏有意无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减轻小学生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地说,游戏的运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游戏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游戏教学能排除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减轻负担;
(3)游戏教学能促进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4)游戏教学能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思维。

2.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听、读、写“head、eye、ear、nose、face、mouth”等单词,及句子“This is my......”;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分组参与、游戏巩固等环节掌握所学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勇于表达的精神,养成学习英语的兴趣。


3.(1)导入:
1.Greetings.
2.Sing an English song 《Ten little fingers》
(设计意图:通过热身,把学生带进一种英语氛围中;由于finger是人体的一部分,“Ten little fingers”这首歌又能很好地把学生引入这堂课)
3.Free talk
T:Hello,what’s your name?/How are you?/Please introduce your friends to us.
(设计意图:运用句型This is ...,为新授做铺垫)
(2)操练
1.Lead-in
T: Boys and girls,now,look here, can you tell me what is this? (师指着自己的手指进行提问)
Ss: Fingers
T: And what is this ?Do you want to know?(师分别指自己的头、胳膊、手、腿、脚进行提问)
OK,this lesson we will pick up them. If you do well, you can get a sticker as an award. Are you ready? Let's go.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老师指着自己的身体部位进行提问能够带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英语就在我们身边;一定的奖励机制更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Presentation
T: Look at the screen,please.(出示一张Panda的图片 )
Who can tell me “what's this”?
S1: panda!
T: Well done! This sticker is for you.
(然后屏幕逐一出示熊猫的各个部位,师引导学生学习)
T: /e/:ea, ea; head, head,head. Read after me.(师指着自己的头教读这个单词)
Ss: (point to head and say after the teacher.) head
T: My head. (T and Ss do the action together.)
Ss: My head.
( 师通过指着男孩女孩教读让学生加以区分his与 her)
同样的方法教授 arm, hand, leg, foot.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整个课堂学习的重点,由单词到到词组再到句子,这样小步子的循序巩固学习,符合三年级学生初学英语的特点,重复加强记忆。
3.Practice
T: Most of you work hard. Let's have a check.
师出示本课的生词卡片,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认读情况。
T:Now, practice with your partner.(整个过程,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随堂检测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问题进行点拨,确保课堂的高效性;把课堂教给学生,小组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避免了“老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的弊病。)
4. Consolidation
T: Now draw an animal on your paper , and write the name on his head, arm, hand, leg and foot.
让学生上台用“This is his…”介绍自己所画的动物的身体各部位。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师适时发出指令Point to his ...。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开放式的画画练习,技能发挥学生的个性, 又能学以致用,师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趁热打铁。)

第8题:

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语言简练,词句通俗易懂,长度适度。 (2)问题的范围适当,要符合调查需要,有较好的覆盖面而且不交叉。 (3)问题的内容应具体、清晰、含义单一;问题的数量合适;问卷的作答时间以20 -40分钟为宜。 (4) 设计者应持中立态度,避免问题中隐含 ? 会对被试进行暗示的信息;要妥善处理与社会規范不一致或冲突的问题,避免填答者出现社会认可效应。 (5) 问题的排列顺序合理,层次分明,合乎逻辑。

第9题:

简述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问题的提出应准确,简明,问卷用语要照顾到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特点,原则上就低不就高。
(2)应避免错误,尤其是模棱两可的问题,诱导性问题,敏感性问题,语法毛病,一定要避免,在设计问卷时,师生要从问题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的审查,反复敲定,做到万无一失。
(3) 数量适当, 顺序要合理。

第10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巧用瓶盖
小小瓶盖别丢掉,排列组合多巧妙。
妙用以后就知道,变废为美真美妙。
参考图片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简答题]
什么是美术设计中的“排列组合”?(10分)


[问题2][简答题]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问题3][简答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1.美术设计中的“排列组合”是指新课标中对设计应用部分的具体阐释,即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2.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利用瓶盖排列、拼贴图形。表现生活中的事物,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能力目标:能够将各种瓶盖组合起来做成1—3件玩具;
3.情感目标:发扬团结合作精神,小组间分工合作,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3.教学活动:
1.引导阶段:
(1)收集到的各种瓶盖在桌子上展示,然后一起来比较谁的瓶盖最大,谁的瓶盖最小,谁的瓶盖形状最离奇。
(2)同学例举他们所见到过的圆柱形的物体或物体中的圆形部分,如:水井、风扇、太阳、月亮、灯、镜子、凳子、篮子、纽扣、各种按钮、娃娃的眼睛、门上的猫眼等。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出示一些图片。
(3)学生讨论:如何将这些东西与眼前的瓶盖联系起来?
(4)联想游戏:将两个瓶盖放在一起,象什么?叠在一起,又象什么?将三个瓶盖放在一起,象什么?小组里的同学一边玩一边说,最后比一比,谁的联想最丰富。
设计理由:通过提问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发展阶段:
(1)教师就自己的作品谈谈创作思路,演示制作过程。学生欣赏教材上的作品,阅读文字部分,然后思考并交流:我今天准备用瓶盖来做什么?还要用到哪些材料?怎么做?
(2)学生根据设想好的思路创作。
设计理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师辅导:
(1) 一些金属的瓶盖有锋利的口,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免割伤手指。
(2)制作过程中及时将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做法进行交流展示,以便对其他同学有所启发。
设计理由:巩固练习,解决本节课重难点。
4.收拾与整理
(1)丢弃边角废料时,提醒学生将纸与其他无机材料分开放置。
(2)整理工具、材料,保持环境的卫生和整洁,养成良好的习惯。
设计理由:培养学生严禁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