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语言风格和总体表达效果。

题目

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语言风格和总体表达效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策划西南独立,打出“护国”旗号的是()。

A.孙中山与李烈钧

B.梁启超与蔡锷

C.唐继尧与梁士诒

D.黄兴与蔡锷


参考答案:B

第2题:

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起兵,并发布讨袁通电。斥责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灭绝人道,暗杀元勋。”这里“元勋”指(  )。

A.黄兴
B.孙中山
C.蔡锷
D.宋教仁

答案:D
解析:
1913年宋教仁遇刺是二次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李烈钧在讨袁通电中对此做出声讨。

第3题:

发动“二次革命”时,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的革命党人是

A.孙中山

B.黄兴

C.李烈钧

D.蔡锷


正确答案:C

第4题: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策划西南独立,打出“护国”旗号的是()

  • A、孙中山与李烈钧
  • B、梁启超与蔡锷
  • C、唐继尧与梁士诒
  • D、黄兴与蔡锷

正确答案:B

第5题:

初中历史《护国战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电影《建党伟业》的片段,请学生观看。
提问:影片中孙中山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中原豪俊,望旆来归,草泽英雄,闻风斯起,大兵既至,诛罚必申。”孙中山要讨伐的是谁?
学生可根据所学和影片回答:袁世凯。
教师引导: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根据疑问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护国战争的背景
过渡: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呢?哪位同学可以结合上节课的知识说一下。
学生可根据上节课所学回答:因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
教师继续提问:正如刚刚影片中宋庆龄提问的那样,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交由袁世凯之后,并不担任要职,也没有军队,那他如何讨伐袁世凯呢?
教师继续播放影片,请学生结合课本和影片进行归纳。
学生观看影片后结合课本回答:梁启超和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1915年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除蔡锷之外,南方宣告独立的还有李烈钧、唐继尧。这些将军组织与蔡锷一起,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二)经过及结果
过渡:袁世凯会放任这些人前来讨伐自己么?他是怎么应对的?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在继续播放《建党伟业》的片段,观看影片结束后,请学生担任战地记者,结合大屏幕上出示护国战争的形式示意图,总结护国战争的大致经过和结果。
学生可根据影片及示意图进行回答:南方的护国军在蔡锷等人的带领下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在四川、江西、广西等地展开激战,最后袁世凯因各方压力,被迫取消帝制,护国战争结束。
(三)袁世凯战败的原因
过渡:袁世凯在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为什么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和死亡告终?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史料,用5分钟时间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北洋军内部等分析。



学生讨论后回答: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不得人心,北洋局内部也阳奉阴违;孙中山、蔡锷等人的积极反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个人野心的膨胀,更不符合历史发展和人民的期望,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老师一同回顾本节课所学。
2.作业:袁世凯的死亡是否意味着民主共和已经完全实现?护国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又处于怎样的局势?请同学们课下观看《建党伟业》的后续内容,也可以查找其他资料,下节课一起交流和学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区别。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答案:
解析:
1.
护国运动是本节课所讲,发生于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
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下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护法运动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2.
中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由于知识的陌生和复杂可能会有一定的抗拒或紧张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繁难偏重的知识讲授,尽量采用直观明了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其次,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加强历史与生活的联系;采用多媒体辅助、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不是死板生硬的讲授知识;
最后,应当秉持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不要使用填鸭式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6题:

护国运动开始时,回云南发动反袁战争的是()

A.孙中山

B.唐继尧

C.蔡锷

D.黄兴


参考答案:C

第7题:

初中历史《护国战争》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天津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护国战争
2.内容: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与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护国战争形式示意图
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是,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讲解清楚护国战争袁世凯战败的原因。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简述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区别。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电影《建党伟业》的片段,请学生观看。
提问:影片中孙中山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中原豪俊,望旆来归,草泽英雄,闻风斯起,大兵既至,诛罚必申。”孙中山要讨伐的是谁?
学生可根据所学和影片回答:袁世凯。
教师引导: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护国战争的背景
过渡: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呢?哪位同学可以结合上节课的知识说一下。
学生可根据上节课所学回答:因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
教师继续提问:正如刚刚影片中宋庆龄提问的那样,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交由袁世凯之后,并不担任要职,也没有军队,那他如何讨伐袁世凯呢?
教师继续播放影片,请学生结合课本和影片进行归纳。
学生观看影片后结合课本回答:梁启超和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1915年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除蔡锷之外,南方宣告独立的还有李烈钧、唐继尧。这些将军与蔡锷一起,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二)经过及结果
过渡:袁世凯会放任这些人前来讨伐自己么?他是怎么应对的?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在继续播放《建党伟业》的片段,观看影片结束后,请学生担任战地记者,结合大屏幕上出示护国战争的形式示意图,总结护国战争的大致经过和结果。
学生可根据影片及示意图进行回答:南方的护国军在蔡锷等人的带领下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在四川、江西、广西等地展开激战,最后袁世凯因各方压力,被迫取消帝制,护国战争结束。
(三)袁世凯战败的原因
过渡:袁世凯在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为什么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和死亡告终?
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史料,用5分钟时间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北洋军内部等分析。
材料一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材料二 我们用了几年、十几年才将君主从头顶赶下去,结果……一个人的野心就能将摘掉了的帽子再重新压到人民的头上。
学生讨论后回答: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北洋军阀内部也阳奉阴违;孙中山、蔡锷等人的积极反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个人野心的膨胀,更不符合历史发展和人民的期望,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老师一同回顾本节课所学。
2.作业:袁世凯的死亡是否意味着民主共和已经完全实现?护国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又处于怎样的局势?请同学们课下观看《建党伟业》的后续内容,也可以查找其他资料,下节课一起交流和学习。
【板书设计】
护国运动
(一)背景
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蔡锷讨袁
(二)过程及结果
时间:1915-1916
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
(三)原因
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区别。
【参考答案】
护国运动是本节课所讲,发生于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
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下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护法运动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答案】
中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由于知识的陌生和复杂可能会有一定的抗拒或紧张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繁难偏重的知识讲授,尽量采用直观明了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其次,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加强历史与生活的联系;采用多媒体辅助、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不是死板生硬的讲授知识;
最后,应当秉持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不要使用填鸭式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8题:

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参考答案:C

第9题:

1915年底,蔡锷潜回云南,不久便和唐继尧和李烈钧于护国寺盟誓讨袁,当时蔡锷麾下有一虎将,时任团长,后来加入共产党,声名鹊起,他是()。


正确答案:朱德

第10题:

讨袁护首先由谁组织发起?


正确答案:讨袁护首先由蔡锷组织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