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回答什么是过所、路引、勘合?

题目

分别回答什么是过所、路引、勘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说路引是明代官府控制民众、预防奸宄的制度?明代对路引是怎样管理的?
路引是明代官府控制民众、预防奸宄的制度。明代对百姓控制很严,把百姓分为士、农、工、商四业,编为里甲,登在黄册(户口调查清册)。邻里有责任相互监督,不许有游手好闲或私度为释(僧尼)道(道士道姑)者,以防其传道布教、结党造反。同时,设有关、津,严禁私度偷越。凡正当外出,须向官府请领路引,以备关、津盘查,及地方治安部门诘问。若军民出百里之外不给路引者,军人以逃军论,百姓以私度关津论。
明代对路引管理颇为严格:
(1)路引须书明持有人姓名;身份(如士子、农人、工匠、商贾、军丁、差役等);为何事务;前往何地。军引、民引,有时还须注明年、貌。商引须明书货物名称、数量,所经由水、陆路线。如物引已老(过期),或“无物可鬻,终日支吾者”,如拿捉赴官,就“治以游食,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
(2)严防冒伪之弊。“若冒名告给引,及以所告引转与他人者,并杖八十”。对于贿领空白路引以舞弊,用严刑取缔。
(3)回缴注销制度。倘若路引遗失,则须治罪,严重者治以死罪。

第2题:

下列各项,属于路证名称的有()

A

B公验

C过所

D公凭

E路引


A,B,C,D,E

第3题:

明代中国限制朝贡贸易的许可证制度是()。

A.公凭

B.勘合

C.引票

D.过所


参考答案:B

第4题:

明代的行移勘合制度如何?它有什么积极意义?
明初“行移勘合”本是辨验公文纸真伪的文书工作制度,不作为公文文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正月,为强化皇权对中央政令的控制,减少各中央衙署对地方衙署发文,并防止欺弊假冒,而创行“行移勘合”制度。
这种制度的内容要点和得名之由为:
(1)由内府(皇宫内机构)控制各中央官署发往地方官署公文的用纸。
(2)为全国各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直隶府、州、卫所,各置簿册(即收文摘由登记簿),将空白公文纸折合于册页,编写字号并加盖内府关防。使印文的右半在册页上,印文的左半在空白公文纸上,使一一对应。
(3)将簿册发给既定的地方收文官署,半印空白公文纸依编号分类收藏于内府。
(4)凡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等中央官衙对地方官署发文,均向内府领取限用于某收文官署的空白公文纸书写下发。
(5)收文的地方官署,将公文上编号、半印与簿册该页的编号、半印核对(勘)、弥合(合)。如两半编号衔接、两半印文吻合,且字体一致,编号墨色、印文朱色各自浓淡相同,则执行公文的所述事宜。
(6)在收文簿该页上登记相关内容(如来文机关、事由等项),待一本收文登记簿册用满,呈缴内府备查。
(7)由于以两处半印相合为主要核查依据,所以又称“半印勘合”。明代政务实践中,基于分印为两半、合作凭信之意,形成多种勘合制度,如军籍勘合、调军勘合、勾军勘合、出关勘合、宗藩勘合、通贡勘合、除授官员勘合等。从公文学的角度看,行移勘合是供收文衙署检验编号、半印,以辨识公文真伪的制度。这时的“勘合”仅指公文外形特征,并非公文文种。故此:
(1)可用于书写各种公文;
(2)内容用途亦无限定。
这种行移勘合制度的积极意义是:
(1)杜绝伪造公文。
(2)由于中央衙署发文,须向内府领纸;地方官署收文登记册满,须上缴内府。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中央衙署发文数量,并省察政令是否恰当。遏止文牍主义、抑制假公济私的乱政行为。

第5题:

分别回答什么是过所、路引、勘合?
过所是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其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  路引是明代作为通行关津的身份证明所颁发的路证公文,即通行证。
勘合是由明初控制中央衙门政令、辨识真伪的“行移勘合”制度所派生,清朝沿用并发展为证实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驿站马匹的凭证性公文文种。

第6题:

简述行移勘合制度
明朝初年,行移勘合本是辨验公文纸真伪的文书工作制度。明朝洪武年,为强化皇权对政令的控制,减少各中央衙署对地方衙署发文,并防止欺弊假冒而创行。

第7题:

下列属于官府所发通行关津路证公文的有()。

A

B过所

C路引

D

E


A,B,C

第8题:

清初勘合公文,偏重于()官署派往()衙署差官的身份;清代中、后期,勘合的用途逐渐演变为侧重于作为沿途关津()的凭证。
中央;地方;查验放行

第9题:

明代官府所发路证名称是()

A

B过所

C公凭

D路引


D

第10题:

勘合
是由明初控制中央衙门政令、辨识真伪的“行移勘合”制度所派生,至清朝,沿用为证实所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驿站马匹的凭证性公文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