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非常往重同学们的平时表现,经常把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也

题目

李老师非常往重同学们的平时表现,经常把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也纳入教学评价的范畴,请问这属于()评价。

  • A、相对评价
  • B、形成性评价
  • C、定量评价
  • D、诊断性评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案例:
在初中物理实验上,李老师用蓝色自来水笔和一杯清水做实验,讲授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李老师:同学们,这是一支蓝色自来水笔,这是一杯清水,老师将蓝墨水滴入清水中。(李老师将蓝墨水滴入清水)
李老师:同学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谁说说 甲同学:水的颜色变蓝了。
李老师:很好!水是怎么变蓝的呢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过了一会)乙同学小声说:蓝墨水和清水混合了。李老师:不对,上课注意力要集中!水是逐步变蓝的,同学们要记住,这个实验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记住了吗
同学们:记住了!
李老师:很好,接下来我们讲分子之间存在力的作用。
问题:(1)指出上面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并说明理由。(10分)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20分)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的教学行为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只有“很好”“不对”,没有体现全面性原则,没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还用“上课注意力要集中”等打消学生们的积极性,没有注重激励性原则,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实验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没能体现启发性原则,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没有体现反馈性原则,没有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同学们通过反馈的方式取得进步的方法。
(2)改进教学思路:可以采取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教师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得到最终答案。
具体教学过程改进如下:
教师做演示实验,蓝墨水滴入清水中。将学生分组,分组讨论实验现象。选代表出来回答。生:水的颜色变蓝了。
师:还有别的同学补充一下吗
生:蓝墨水和清水混合了。
师:这些讲的都对,我们观察现象的时候,不要只看到结果,还要多注意过程,谁能再细致的描述一下刚才的现象。
生:哦,蓝墨水慢慢扩散,水逐渐变蓝,颜色变淡。
师:实验现象要从细微之处着眼,同学们做的非常好,现在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在做运动。
师:对,分子一直在做无规则运动,蓝色的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

第2题:

寒假结束后,某校高-(2)班第一周星期二的体育课上,李老师在完成了排球扣球技术的教学内容后,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安排了3组×10次的蛙跳练习和3组×10次的团身跳练习。在星期四第二次上体育课时,张同学问李老师:“老师,我前天上完体育课后,昨天浑身酸疼,今天还疼得厉害,这是怎么回事啊?”张同学说完,又有几个同学也喊起来:“是啊!我们也浑身酸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应该怎么处理啊?”李老师看着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神态,心里非常高兴,然后开始给同学们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肌肉酸疼现象?应该怎样处理?


答案:
解析:
在体育课第二天出现肌肉酸疼的现象是延迟性肌肉酸痛。所谓延迟性肌肉酸痛是指剧烈运动(特别是离心性抗阻训练)诱发的肌肉酸痛往往不在训练后立即出现,而且在训练后24到48小时明显出现。
延迟性肌肉酸痛是由于“过度”使用肌肉,肌肉收缩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肌肉的张力和弹性的急剧增加引起肌肉结构成分的物理性损伤。长时间没有进行训练的肌肉,参加长时间的力量练习,使肌肉内的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受到损伤。第二,肌肉的神经调节发生改变,使肌肉发生痉挛而致疼。这是由于运动会引起活动部位的局部缺血使得m液循环变差,进而引起致痛物质的堆积,如果致痛物质积累过多,就会引起疼痛感,而疼痛又会引起肌肉的反射性痉挛。第三,由于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受伤或发炎而导致代谢异常。这是因为剧烈的离心运动造成的结缔组织损伤,损伤后的结缔组织会引起一连串的发炎反应,进而诱发疼痛。第四,肌肉工作强度过大、氧气供应不足、代谢产物堆积特别是乳酸的堆积会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肌肉的痉挛、疼痛和局部水肿,进而出现肌肉酸痛现象。

第3题:

李老师选择班上的李四同学作为榜样来说服同学们不要迟到、早退,没想到班上许多同学都说“还拿他做榜样呢,他也不是没迟到过,切!”,这说明李老师在选择榜样时没有考虑到榜样的针对性。


正确答案:
此判断错误,李老师没有考虑榜样的认同性,而非针对性。

第4题: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结尾的时候说:“好的,同学们,我们这节水彩课就讲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一幅关于水果的水彩画,下节课对大家的作品进行点评”。这种类型的结尾属于()

  • A、总结性结尾
  • B、交代性结尾
  • C、启发性结尾
  • D、悬念性结尾

正确答案:B

第5题:

三年级一班的王小明,上课从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认真完成。平时与同学们的关系也不好,经常和同学打架。王小明顽皮、好动,爱接老师话茬,喜欢给同学和老师起绰号。
当然,王小明也并非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他性格直率豪爽,喜欢帮助弱小,此外,他身体强壮,爱好各项体育活动,常常在各项体育运动比赛中获奖。
(1)如果你是班主任老师,针对王小明的情况,在对他的德育工作中应该遵循哪些德育原则?
(2)针对该情况,教师应运用哪些德育方法?


答案:
解析:
如果我是班主任老师,针对王小明的问题,应该采用如下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1)应采用如下德育原则:
第一,应该采用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材料中王小明不认真学习,与同学关系不好,但是喜欢体育,老师应该根据他上述独特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二,应该遵循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材料中王小明是一名后进生,作为班主任不应该歧视这样的学生,要想使该生各个方面获得改进,首先应该尊重和关爱他。
第三,应该遵循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材料中王小明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不爱学习,但是在体育方面成绩突出,老师应该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帮助王小明进步。
(2)应采用如下德育方法:
第一,采用说服教育法。针对王小明的情况,班主任老师首先应该跟王小明讲清道理,让他明确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再进行其他教育活动。
第二,采用榜样示范法。可以为王小明找一些值得他学习的典型,通过平时的模仿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采用品德评价法。即奖励王小明表现出来的值得肯定的行为,惩罚其不良行为,以逐步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6题:

寒假结束后,某校高-(2)班第一周星期二的体育课上,李老师在完成了排球扣球技术的教学内容后,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安排了3组×10次的蛙跳练习和3组×10次的团身跳练习。在星期四第二次上体育课时,张同学问李老师:“老师,我前天上完体育课后,昨天浑身酸疼,今天还疼得厉害,这是怎么回事啊?”张同学说完,又有几个同学也喊起来:“是啊!我们也浑身酸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应该怎么处理啊?”李老师看着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神态,心里非常高兴,然后开始给同学们解释……
李老师第一次体育课的内容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6分)


答案:
解析:
李老师第一次体育课的内容安排不合理,因为经过一个寒假的休息,学生的各个运动器官的机能不能适应大强度的工作。各运动器官恢复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而李老师在开学第一周的第一次课上,安排学生学习运动技术之后又进行了下肢力量练习,且运动量较大,不符合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7题:

材料一王老师要讲一堂公开课,同学们问老师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他笑着回答学生:“那要看你们配合得怎么样了。”
材料二语文朗读课上,李老师让同学们大声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了一会儿,老师请一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他的朗读,李老师发现该同学的朗读还有不足之处,然后李老师说:“同学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师也想试一试,可以吗”同学们高呼“好”。李老师读了一遍,又说:“你们发现老师读的和咱们同学读的不同之处了吗你感觉哪一个更贴切一些,自己也试着读一下好吗”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2)结合材料及现实生活,谈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答案:
解析:
(1)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具有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特点。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依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只有教师、学生两方面相互配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材料一中的王老师的回答显然是片面的,一堂好课的标准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安排。材料二中的李老师一视同仁的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同学们的意见,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这都反映了李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2)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创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第8题:

案例:
初中物理“压强”一课.李老师希望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压强,下面是李老师“压强”一课的一段教学实录。
李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例如用手指按压面颊,面颊就会凹陷下去。同学们试一试,用手指和手掌去按压面颊,会感到什么不同。
甲同学:用手指比用手掌要痛一些。
乙同学:用手指比用手掌皮肤凹陷得要厉害一些。
李老师:对,这个现象说明用力一样,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哪位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丙同学:感觉受力部位不一样。用手指感到指头处的皮肤受力,用手掌感到脸上的骨头受力。李老师:很好。让我们再看这样一个实验。
(李老师拿出一块钢尺和几本教科书。将钢尺架在教科书上)
李老师: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实验。老师先将书本立着放在钢尺上(如图a所示),再将书本横着放在钢尺上(如图b所示).注意观察钢尺弯曲的程度.



李老师:请大家说说上面的两种放置方法,钢尺受力的大小相同吗 同学们:相同。
李老师:那钢尺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同学们:不同。
李老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实验中看出,同样的物体由于放置的方式不同,其作用效果是不一样的。现在同学们请看.该物体横放时的面积与竖放时的相比哪个的要大些
同学们:横放时要大一些。
李老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
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效果越不明显。问题: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15分)
(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15分)


答案:
解析:
(1)该课堂教学片段在提问技能、教学策设置方面,能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要求,该课堂实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内容不完整。李老师只是帮助学生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而忽视了和压力大小的关系.严重违背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原则。
②没有体现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教学评价原则。该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内容没有进行全面的、发展的点评,也没有有效的反馈。学生无从而知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
(2)教学方案如下:
一、新课引入
出示图片:(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2)用手按皮肤,手指对皮肤有压力,皮肤被按进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3)用手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桌面;(4)吊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
师:用物理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师: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回答: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师: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2.设计实验: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现在我给你一把钢尺和几本相同的书本.你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教师边启发边演示完成任务,设计实验要解决三个问题:显示什么,如何显示 控制什么,如何控制 改变什么,如何改变 通过这样的程式化的锻炼,可使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实验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生:用钢尺形变的程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钢尺上书本的个数来控制压力:通过书本的横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教师追问:如何控制压力不变和受力面积不变的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第9题:

为了让同学们有个良好的生活规律,暨大珠海学院也制定了一些宿舍管理制度,宿舍大门平时开门时间:()关门时间()。


正确答案:6:00;23:30

第10题:

李老师经常因为写作业问题和学生王立生气,王立有时候说作业搁家里了忘带,有时候就干脆不交,还有时候写一半,偷工减料,为这个事,李老师用了很多办法,效果也不理想。 方法一,李老师告诉他不完成作业就站着听讲,结果王立罚站了两天,还是没有用,罚站时还不老实呢,和后排同学说话,搞怪。 方法二,李老师好好表扬了王立,还称赞他画画画得好,对同学热心,然后就是一个毛病,不好好完成作业,不认真,不听话,没记性,结果王立对开头那些表扬完全嗤之以鼻,一点不见效果,李老师还奇怪,别人都说表扬好,怎么不管用呢?学习了本课程之后,你认为李老师应怎么做,效果会更好()。

  • A、加大惩罚的力度
  • B、多表扬,不批评
  • C、要先抑后扬,也就是先指出问题所在,然后加大肯定与认可的力度
  • D、请王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关于“写作业的各种真相”,拖沓的原因以及各种应对经验分享

正确答案: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