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凯恩斯的追随者在方法论上的分歧

题目

简述凯恩斯的追随者在方法论上的分歧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凯恩斯的追随者分为两大流派。一是美国以萨缪尔逊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力图把凯恩斯理论与传统庸俗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另一是英国以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他们试图进一步割断凯恩斯理论与传统庸俗经济理论的联系。在方法论上萨强调经济学家的任务是发现“可运用的有意义的定理”,而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完全结实的愿望是科学所不能及的。因此他主张经济学家应力求扩大经济学说的客观解释能力。新剑桥派却把经济学部分地描述成对社会的科学研究,部分地描绘成宣传意识形态的工具。认为现有的被人们接受的经济学,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特殊的辩护性学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凯恩斯《通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分歧。


参考答案:

①在就业理论方面,凯恩斯抨击”供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抛弃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工资、物价、利率的自由伸缩,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保持充分就业的教条;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前述有效需求的不足,并不总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就业量往往小于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只是可能达到的各种就业水平的一个特例和极限。
②在利息理论方面,传统经济学认为利率取决于投资(对资金的需求)与储蓄(对资金的供应)。若储蓄相对于投资需求来说过多了,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可以刺激新的投资,使投资与储蓄量又均衡,保持充分就业。凯恩斯则否定这个传统理论,认为利率不决定于储蓄与投资,而决定于人们的”流动偏好”和货币的供应量。此外,凯恩斯认为降低利率虽可刺激投资,但利率的下降有一定限度;如果投资前景不佳,资本边际效率很低,即使利率降到最低限度,也不足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
③在工资理论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如果对劳动的需求低于供给,出现失业,工资就会下降,工资的下降就会使就业重新增加。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就业之所以不能够持续,则是由于工会组织等阻止工资降低,使工资具有”刚性”的结果。凯恩斯否认这种说法,认为即使工资不具有刚性,只要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而且,降低工资不能”救治”失业,只能使消费需求更加不足,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
④在货币理论方面,凯恩斯认为对物价起直接作用的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有效需求,前者只能间接影响物价。例如,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会使利率下降,如下降的幅度足以刺激投资,使有效需求增加,就有可能间接影响物价,但也须视起始的就业水平而定。若当时已达到或接近充分就业,则由此引起的有效需求增加,就会引起物价上升;但若起始的就业水平很低,则对物价的影响很小或不发生影响。
⑤在分析方法上,传统的庸俗经济学一般侧重单个企业和单个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分析以及单个商品、单个生产要素的供求与价格均衡关系的分析;而《通论》则侧重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两者有显著区别。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常称前者为”微观经济分析”或”个量分析”;称后者为”宏观经济分析”或”总量分析”。


第2题:

简述新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歧。


答案:
解析: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和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ζ,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zf(k)+(1-ζ)k。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至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其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等;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回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

第3题:

凯恩斯的追随者分为以()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为首的“新剑桥学派”两大流派。


参考答案:萨缪尔逊;琼.罗宾逊

第4题:

简述韦伯与迪尔凯姆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上的差别。


正确答案: (1)研究对象不同:社会事实与社会行动;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社会事实的特征: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事实的普遍性。社会行动应该称作这样一种行动,即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社会行动必须具备以下两大条件:①行动者个人赋予其行动以意义,即行动者个人采取行动的动机。②行动者所采取的行动包含着以他人的行为为目标,即行动者主观意识到与他人的联系。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个人的行动才称得上是社会行动。
(2)研究方法不同:首先,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第二,社会事实必须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因素,应该到前在于他的那些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应该到个人的意识状态中去寻找。”第三,一种社会现象的起源和它的功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因此“当我们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即社会学中的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对意义的理解和因果性说明。韦伯强调,这里所说的“意义”并非是指“客观上正确的”、或从形而上学意义上讲是“真实的”那种意义,而是指行动者主观的认为即社会学上的意义。韦伯对“理解”概念的解释是很宽泛的。“理解”既可表现为理智上和逻辑上的即“合理明晰的”,又可表现为情感体验的和艺术感受的即“移情明晰的”。

第5题: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分歧是市场机制是否完善,在政策上的分歧是是否需要政府干预经济。()


答案:对
解析:

第6题:

请说明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答案:(1)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要政策特征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是两个观点十分对立的学派。前者认为利率是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主要因素中央银行应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地选择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而货币学派则十分强调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认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看是无效的中央银行应该确定固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以这种“单一规则”保持物价的稳定。 所谓货币政策有效性特指货币政策能否稳定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与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并无直接关系。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①货币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②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③货币当局能否如其所愿的控制货币。 (2)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上的分歧 凯恩斯学派认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虽然存在着时滞但它可以系统地影响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即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由于经济运行不稳定必须运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根据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市场经济的运行很不稳定长期增长速度与短期增长速度往往互相背离这就导致经济的波动。若短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长期增长速度社会的有效需求就超过有效供给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反之社会有效需求少于有效供给这又会发生经济萧条和失业。因此他们主张采取财政货币政策以发挥稳定经济、保证充分就业的作用。因为这种调节是针对不同的经济形势采取的所以称之为“相机抉择”的政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有效需求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实际产出;反之在经济增长过快出现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有效需求限制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据此调节货币数量影响经济运行抵消非货币因素引起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 ②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稳定经济运行。凯恩斯学派认为私有经济本身不具有自动稳定的功能相反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必然会导致需求扰动。如果听任自然就会产生繁荣和衰退交替的周期性经济波动。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范倡导者看来货币政策本身具有一种能动性的短期经济稳定作用货币当局被赋予广泛的权力它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权衡取舍通过“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反经济周期”行动来抵消波动稳定经济运行。 ③货币政策存在时滞。货币政策的时滞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有着密切关系。对凯恩斯主义者来说由于他们断言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间接的(即通过利率的变化间接影响实际经济变量)而财政政策是直接的因此他们认为货币政策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才能显示出其作用和效果;其全部效果发挥出来则需要四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收效比较慢而财政政策收效比较快。虽然他们承认货币政策具有较长的时滞但他们仍然坚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政策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比较有效地影响实际经济变量稳定经济运行。 而货币学派虽然认为货币政策的收效比财政政策要快但是由于长而不确定的时滞的存在和人为判断失误等因素“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往往不能稳定经济反而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制造者。即货币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他们是从下面几个方面阐明其政策观点的: ①他们相信经济本身存在自动调节功能在没有中央银行旨在稳定经济的政策行动情况下产出可以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理论上经济会表现出一种固有的自我调节机制随着时间变化它可以自动消除紧缩和通货膨胀缺口这一机制源于工资和价格水平具有伸缩性。在目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由于在现行工资率水平上存在着劳动力过度供给工资趋于下降工资的下降使厂商的投资意愿增加从而扩大了社会总供给。只要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也就是说只要存在劳动力过度供给这一过程就将继续。在时间充分和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紧缩缺口会自动消失。类似过程也可以使通货膨胀缺口在不借助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情况下自动消失。 ②他们认为用来操纵社会总需求的相机努力不起作用这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时滞和经济生活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他们还认为这种相机的货币政策无助于稳定产出和就业并可能导致很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对政策变化做出反应的时滞较长而且易发生变化另外就是经济预测技术水平低。货币主义者认为这给有效的执行反周期货币(和财政)政策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时滞的存在使得积极地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得更为复杂。据估计货币政策的时滞大致需要1—2年。另外微观主体的预期作用以及其他一些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制约了货币政策效果的实现。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政策的这些问题是难以克服的。一般来讲固定货币规则的运用要大大优于相机的货币政策他们相信即使中央银行意识到了其稳定经济的主要责任并对其行动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该规则也是最优的。 ③与上述观点相适应他们主张放弃“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采用“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虽然他们认为货币政策在长期内并不能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即货币政策长期无效但他们认为固定的货币规则可以促进形成稳定的经济环境提高人们的信心从而有助于长期计划和投资。弗里德曼指出美国历史上所有的主要通货膨胀都与货币供给速度加快有关。同样所有严重的经济收缩都伴有货币供给的绝对减少或者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明显放慢。采用固定货币规则可消除货币供给的易变性这样人们会预期经济前景更加稳定不会出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和严重的衰退。厂商预见到经济的波动幅度将会变小就会稳定他们的投资支出从而提高经济整体的稳定性。
解析:根据两者货币传导机制理论进行比较。

第7题:

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并加以评价


答案:
解析: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6,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zf(k)+(1 -δ)k。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为节省篇幅,这里只说明其基本思路。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黏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恢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

第8题:

简述凯恩斯的追随者在方法论上的分歧


参考答案:凯恩斯的追随者分为两大流派。一是美国以萨缪尔逊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力图把凯恩斯理论与传统庸俗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另一是英国以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他们试图进一步割断凯恩斯理论与传统庸俗经济理论的联系。在方法论上萨强调经济学家的任务是发现“可运用的有意义的定理”,而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完全结实的愿望是科学所不能及的。因此他主张经济学家应力求扩大经济学说的客观解释能力。新剑桥派却把经济学部分地描述成对社会的科学研究,部分地描绘成宣传意识形态的工具。认为现有的被人们接受的经济学,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特殊的辩护性学说。

第9题:

简述经济学和社会学在方法论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1)相关变量。经济学最基本的相关变量是生产、资源配置方式和收入的分配。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则是有规则、有意义的社会行为的某些方面。
2)自变量。经济学的自变量是供求关系。社会学一般从其所要解释的现象中寻找解释变量,即自变量。
3)变量间的关系。在经济学的模型中,相关变量是两组自变量的函数。社会学使用的解释变量要多得多,任何一个相关变量都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自变量。
4)“假定”的重要性。在经济学模型中,各种相关变量,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价格和变量。

第10题: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与个体主义方法论主要分歧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个体论主张采用分析或分解的方法,并在基础层次上对事物作出解释;而整体论主张通过揭示整体的本质属性来解释各个具体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