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柏拉图的分工思想。

题目

简评柏拉图的分工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马西略吸取了柏拉图在阐述正义理论时提出的社会分工思想,提出实现和平生活的途径是分工互助。()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下元旦通过国家范围内的分工体现其管理思想的是()

  • A、苏格拉底
  • B、色诺芬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C

第3题:

简评慎到“立公”“弃私”的法律思想。


参考答案:

(1)为了保证法的贯彻实施,慎到主张“立公”“弃私”。
(2)“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君主的权势应当通过推行“法治”来体现,而不能随自己的好恶(即“行私”)来表现。
(3)它在当时有反对贵族世袭特权和约束统治者个人独断专横的作用。


第4题:

简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的经济伦理思想。


正确答案: 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具有明显的伦理特征,他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自然”观念:“亚里士多德将“自然”理解为“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认识,事物均有其自然的或本来的功用,按照事物的本性或其本来功用使用物品就是自然的,是合乎伦理的,否则就是对自然的违背。自然可以看做一种经济伦理,一种行为规范。
(二)财富:财富的自然的功用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只有那些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手段才具有财富的性质。如果物质手段的供应不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而是满足超越基本需要的“欲望”,就不再构成财富。
(三)获取财富的手段:
一是经济;
二是货殖或者聚敛。
经济是自然的手段,其目的是满足消费。经济手段包括生产、交换物物交换是自然的,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如果目的是满足需要,属于经济。如果交换的目的是货币,则这种交换是不自然的,叫做货殖或者聚敛。
(四)货币:货币的产生一是为了方便交换,二是为了定价。货币的使用,如果是为了以上目的,则是自然的。如果货币本身成为目的,则是不自然的。 最不自然的是将货币作为生息的工具。
经济理论的本质在于为人类物质需求与物质供应的冲突寻求解释和寻找解决思路。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生产力的落后决定物质供应的绝对匮乏,以“自然”观念界定财富性质以达到限制消费的目的,实际上不过是苏格拉底以来“节制”观念的翻版。亚里士多德所向往的“优良的生活”是自给自足的城邦生活,天赋分工的存在决定了商品交换的必然性。但是,利润动机支配下的商品交换必然打破自给自足的稳定的城邦格局,自然会要受到亚里士多德的谴责。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念中,影响最深远从而危害最大的莫过于对借贷利息的谴责。
他的“自然”的经济伦理观念包括了公平与自然的观念。“自然观”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现代化背景下,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需要进一步的发扬和彰显。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尤其是在现代经济中,一方面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各环节之间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货币化尤其是借助于网络的虚拟化又使风险大大加强。个体行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局部,而且可能深远地影响到整体,于是对个体行为的约束成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条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英国巴克利银行的倒闭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普通交易员为了高额收益使用高风险的操作,其结果是这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银行在顷刻间倒闭。

第5题:

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的新闻思想并简评。


正确答案: (一)历史背景:戊戌变法失败后,历史进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民族资产阶级越来越迅速地发生分化,逐步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度。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后,他们极力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逐渐由维新派、改良派堕落成保皇派。另一股政治力量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满清政府。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两股力量创办了大量报刊,宣扬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二)各派代表刊物列举:
改良派:国外:《清议报》、《新民丛报》;
国内:《时报》、《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杂志》
革命派:国外:《民报》
国内:《神州日报》、“竖三民”、《大江报》
(三)改良派:(梁启超)由于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各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了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
(1)在报刊任务方面,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2)在报纸的功能方面,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3)在办报原则上,提出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认为报馆是最能体现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5)在宣传方面,指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评价:a、积极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如“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等,提法新颖洗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这些主张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b、局限性:上述主张总体来说,是属于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这对革命是消极的,而且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四)革命派:他们对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与改良派基本一致。他们的办报主报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而且在具体表述方面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开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认为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5)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评价:a、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的同时,作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b、局限性: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上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对西方新闻学的吸性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

第6题:

简述柏拉图的社会分工理论。


参考答案:

柏拉图认为,城邦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基于社会分工基础上的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协作组织。“之所以要建立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自足,我们需要很多东西……”“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很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做城邦。”(《理想国》,生产者阶级护国者阶级(军人)统治者阶级(哲学家);
三个阶级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就实现了城邦的正义。


第7题:

通过国家范围内的分工体现其管理思想的是下列()

  • A、苏格拉底
  • B、色诺芬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C

第8题:

简评《资政新篇》的法律思想。


参考答案: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玕为挽救危局而著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于其中的法律思想主要有:
第一,"国家以法制为先",立法是治国之本。
第二,"恩威并济"与"教、法兼行"。"威"是指"持法严","持法严"是指严肃认真地"奉法、执法、行法"。在主张以法"威"之的同时,还主张法外施恩,即"刑外化之以德"。他提出"德化于前,刑罚于后"的原则,反对不教而诛,要求"教、法兼行"。《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结晶,反映了民主与科学的因素,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9题:

简评西塞罗的产权思想。


正确答案:西塞罗以财产作为人们实现需要的手段的性质和功能为研究视角,强调人与财产的关系。他认为财产公有和财产私有应该并存,因为人既是一种个体存在,又是一种社会存在,人类的生活空间包括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在不同的空间里,应该建立不同的财产权,体现不同的原则,实现不同的目标。在私人领域,应该建立私人产权,实现效率;在公共领域,建立公有产权,实现公平。“将公共财产用之于公益,将私有财产用之于他们自己的私利。”西塞罗认为产权是经济活动的结果,如长期占有、征服、买卖、配给等。所以为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需要界定产权。界定产权是需要成本的,西塞罗认为,只有在产权界定的收益大于产权界定的成本,产权界定本身才是有经济意义的。“即使历史上的产权形成过程可能存在对公平的损害,但是,如果重新界定产权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效率,那么,承认现有产权结构是可行的。”

第10题:

简评柏拉图的财富思想。


正确答案: 柏拉图站在旧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竭力主张恢复社会的旧有秩序,他的财富观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因素。
柏拉图以其所推崇的正义伦理为基础将财富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等是精神财富,如知识、克制及其他各种德性;
第二等是肉体财富,如健康等;
第三等是物质财富。
柏拉图的财富伦理,认为:财富是实现幸福生活的手段;财富之价值依存于所有者之德性。如果所有者没有德性,财富就是最大的恶;富人的财富大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所以富人不能成为善人,巨富与幸福不相容。
由此看来,柏拉图等级财富观的实质仍然是义以为上,即义比利更为重要,道德的追求远大于物质上的享受。柏拉图鼓励人们为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安贫乐贫的思想。此外柏拉图持有公有财产观的思想,他认为私有财产和家庭,养成人们的利己和贪欲之心,引起社会的分歧和矛盾;私人感情妨碍公共精神的建立,只有消灭家庭才能最终消弭由私人情感引发的各种争端,实现永久和平和团结;主张在奴隶主阶级上层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家庭。由此可见柏拉图的“公有制”思想重理性,具有超越性,附有某种宗教神学的色彩,并最终走向统治人们思想的宗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