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传播的最后后果是()

题目

农业传播的最后后果是()

  • A、西亚、北非、欧洲、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 B、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 C、西亚谷类种植区
  • D、美洲的玉米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的气象信息员要承担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工作。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传播当地气象部门制作的农用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农业推广传播是()

  • A、小众传播
  • B、大众传播
  • C、组织传播
  • D、文化传播

正确答案:A

第3题:

简述农业承包经营合同转让和转包的法律后果。


参考答案:

转让是承包人将承包合同的债权债务转让给第三人,由第三人向皮包人履行承包合同。
(1)承包经营合同的转让须转让承包经营合同的全部权利和义务。
(2)由承包人与第三人订立转让协议,但必须经发包人同意。
(3)转让协议生效后受让的第三人成为承包人,即发生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变更。
(4)原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的承包经营关系终止,受让人与发包人之间产生承包经营权利义务关系。
转包是承包人将其承包经营的项目部分或全部的以一定条件发包给第三人,受转包的第三人为次承包人。
(1)转包由承包人与次承包人订立承包合同,但须经发包人同意。
(2)转包不变更承包经营合同的主体和内容。
(3)转包的结果是由次承包人向承包人履行义务,承包人再向发包人履行义务,承包人须就次承包人的履行行为负责。
(4)承包人转包时不得高价转包,坐收利益。


第4题:

性传播疾病有哪些后果?


正确答案: 性传播疾病可以无症状或仅出现轻微或短暂的症状,但这种感染可引起许多远期后果,诸如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病和过早死亡。女性中未治疗的淋球菌和衣原体感染会导致将近40%的患者发生盆腔炎症性疾病,其中l/4的患者发生不育。患有其他性传播感染,例如梅毒、软下疳溃疡、单纯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可以明显增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获得或传播的危险性,生殖器溃疡性疾病可以在每次无保护性的性接触中使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性增加50~300倍。
研究表明,非常早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与其他性传播感染之问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造成的感染占艾滋病病毒传播的40%或以上。在胎儿和新生儿中,衣原体感染、淋病和梅毒可产生严重的甚至威胁生命的病情,包括先天疾病、肺炎和出生低体重。未治疗的早期梅毒可以导致25%的死产和14%的新生儿死亡,占总的围产期死亡率的40%左右。
全球每年由于母亲的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感染未得到治疗所导致的新生儿眼部感染造成近4000名新生儿失明。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会加大形成宫颈癌的可能性,每年导致约50万例宫颈癌,造成24万名妇女死亡,是世界范围内女性癌症的第二大死亡病因。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性传播和共用针具传播,也可以通过输血和母婴传播,导致每年3.5亿例慢性肝炎和至少100万例由于肝硬化和肝脏肿瘤而死亡的病例。

第5题:

项目推广是()

  • A、农业推广的类型
  • B、人际传播的类型
  • C、组织传播的类型
  • D、大众传播的类型

正确答案:A

第6题:

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首先是(),其次是南北之间的差异,最后是的()。


正确答案:东部与西部的差异;中、高山地区上下之间垂直差异

第7题:

面对面传播是()

  • A、大众传播的形式之一
  • B、人际传播的形式之一
  • C、农业推广的形式之一
  • D、组织传播的形式之一

正确答案:B

第8题:

行动是传播的终极结果,是传播致效的最后一个环节。()


参考答案:√

第9题:

缺水会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正确答案: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而供水的增长明显落后于需水的增长。按现状用水统计,全国在中等干旱年缺水360亿方。近10多年来,全国每年受旱面积都在0.2~0.27亿公顷(1公顷=15亩),约有0.07亿公顷灌溉面积由于缺水得不到灌溉。每年由于缺水少生产粮食600~700亿公斤以上。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日缺水量达1600万万。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800亿元,是洪水灾害损失的2.5倍以上。
由于缺水而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造成黄淮海流域、辽河流域、胶东半岛诸河以及新、青、甘、宁、蒙内陆河流域等地区有的河流河水枯竭、河流断流、河道萎缩、湖泊干涸;有的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有的土地荒漠化,对我国的生存与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

第10题:

简述农业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


正确答案: 1)信息源
信息是传播活动中的具体内容,没有信息就没有传播。信息必须以一定的载体形式存在和传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信息存在的载体形式即为信息源。信息源可以是讲课、实物,也可以是文献。如信息来自一份文献,则接收者可以视文献为信息源。但在有些场合,由于信息源和传播媒介融为一体,也可以把传播媒介看成为信息源。例如,广播电视、信息发布会等。
2)传播者
传播者是信息行为发生的主体。这意味着一方面,信息的传播始于传播者,另一方面信息传播的内容、对象等也取决于传播者。由于信息传播者对信息的传播有选择和控制权,因此,信息传播者在信息传播活动中发挥着“守门人”的作用。另外,在许多场合,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还充当信息源和接收者之间的中介角色,使信息源和接受者之间能进行有效的联系。
3)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是指信息传播的通道,又称传播媒体、传播渠道等。人类社会信息的传播从原始的媒介到电子媒介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传播的变化和进步使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使人类的感官不断扩大和延伸。并且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受传者
受传者是信息传播的对象,也是信息的用户,因此也可以被称为接收者或用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传者是主动的信息接受者和参与者,也是信息传播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一切信息传播活动都应围绕受传者而组织。这是因为,信息传播只有符合受传者的需要才能被受传者接受和使用;信息传播只有通过受传者的使用才能表现其价值。因此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等只有与用户的职业、水平、心里、目的等各项因素相匹配才有使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