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出口商品中丝茶出口比重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国际丝茶业的激烈竞争B、国际丝茶市场需求减少C、中国丝茶产量有所下降D、中国丝茶质量急剧下降

题目

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出口商品中丝茶出口比重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国际丝茶业的激烈竞争
  • B、国际丝茶市场需求减少
  • C、中国丝茶产量有所下降
  • D、中国丝茶质量急剧下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865年,中国对外贸易第一次出现逆差,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

B.中国出口大宗的丝茶在国外没有市场

C.外商操纵中国原料市场,压低中国出口商品价格

D.西方列强已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参考答案:A, C, D

第2题:

近代丝茶等大宗出口商品在国际竞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A.技术落后

B.缺乏政府支持

C.生产成本高

D.以次充好


参考答案:A, B, C

第3题:

木尘、烟草、棉、麻、谷物、茶、甘蔗、丝等粉尘属于植物性粉尘。()


参考答案:√

第4题:

近代丝茶等大宗出口商品在国际竞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 A、技术落后
  • B、缺乏政府支持
  • C、生产成本高
  • D、以次充好

正确答案:A,B,C

第5题:

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 A、以鸦片换取白银
  • B、以鸦片换取丝茶
  • C、以白银换取丝茶
  • D、以白银换取棉布

正确答案:C

第6题: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积极争夺世界初级产品市场,在出口方面与中国展开激烈竞争的产品是()

A.钨矿

B.丝

C.烟

D.丝制品

E.茶叶


参考答案:B, D, E

第7题: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课文摘录: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



{图4}

第8题:

阅读下列教材节选,回答问题。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还是占统治地位。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他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荼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问题:

(1)你认为本节教材的难点是什么?你准备怎么去突破?(5分)

(2)为这段教材的教学设计一段导入语。(5分)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1)难点: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方法:(1)老师自己讲解,(2)学生讨论。
  (2)本题为开放式答案,只要可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可以较好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即可。

第9题: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积极争夺世界初级产品市场,在出口方面与中国展开激烈竞争的产品是()

  • A、钨矿
  • B、丝
  • C、烟
  • D、丝制品
  • E、茶叶

正确答案:B,D,E

第10题:

我国对下列()产品的出口保留了国营贸易。

  • A、茶、大米、玉米、大豆
  • B、钨及钨制品
  • C、煤炭、原油、成品油
  • D、丝、棉花

正确答案:A,B,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