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

题目

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司马迁对于史学社会作用的认识。


参考答案:①司马迁肯定史学对于社会是有借鉴价值的积极作用。
②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历史上人们的做法和经验不能照搬照抄。因此他反对把史学的借鉴作用做庸俗化的理解。
③他提出了“物盛而衰”“时极而转”的历史命题。这个命题提出表明了司马迁的辩证观点。

第2题:

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


参考答案:

刘知几对于史学的贡献:
(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
(2)表彰“直书”,贬斥“曲笔”。
(3)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
(4)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
《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1)关于史书内容。“五志三科”。
(2)关于撰述方法。“博采善择”。
(3)关于体裁体例。“六家”、“二体”、“十流”。
(4)关于文字表述。“叙事为先”、“简要为主。
(5)关于撰述原则。直书与曲笔。
(6)关于史学功用。“生人之急务,国家之要道”。
(7)关于史学批评范畴。文与质、文与史、直与曲、简与烦、创与循、名与实。
(8)关于史学批评的方法。原始察终、求名责实、比较评论、区分类聚。
(9)关于史家修养。“史才三长”。


第3题:

《资治通鉴》为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撰。


正确答案:×

第4题:

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治史思想的史学家是( )。
A.司马迁 B.司马相如 C.班固 D.司马克


答案:A
解析: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就说,他撰述太史公书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书·司马迁传》)。“通古今之变”,是认识历史古今发展变化的轨迹;“究天人之际”,是追求认识天人的关系。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是战国秦汉时代士大夫所追求认识的一个大问题。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5题:

为什么说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


参考答案:司马迁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元封三年继任太史令,博览史官所藏图书,又许多地方进行过考察,具有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全书共120卷,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是一部气势宏大,结构完整的,条例严密,内容丰富的史学著作。其记事上起传说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在这本史书中,司马迁既为各方面、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还对天文、历法、礼乐、经济、地理、少数民族有专章论述,生动的反映了中华民族发展的面貌。司马迁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主要体现在历史编撰学和史学思想两个方面。
他在历史编撰方面的贡献主要有:
(1)开创了纪传体编撰史书的体例,司马迁首创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主,又吸收了编年、记事等体裁的长处,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又有表、书相配伍。此后,纪传体成为中国古代正史编撰的规范。
(2)不仅叙述历史,而且评论历史,他以“太史公曰”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
(3)实录笔法。古人“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撰史不虚构歪曲历史。如对项羽,不因他最终失败二忽略其赫赫功绩,同时指出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功的过失。
司马迁在史学思想方面的成就:
(1)强调人的作用,纪传体本身以人物为中心,他以很大篇幅写了社会上各种代表人物的事迹,突出写了这些人物在社会历史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2)历史是发展的、变化的。司马迁强调用“通”的眼光,来了解古今历史的演变,重视和肯定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他在论历史变化,详今略古,赞成进步,反对倒退。
(3)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
(4)以古为镜,司马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提供历史经验。
正是基于他对我国史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称司马迁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

第6题:

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


参考答案:

《史记》的史学贡献:
(1)定奠了通史的规模。
(2)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
(3)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
(4)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
(5)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
(6)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司马迁的治史特点:
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2、实地考察。
3、亲身访问。
4、慎重取舍。


第7题:

试论古希腊文明的卓越成就在哲学和史学方面的表现。


参考答案:

(1)史学:
1)早在荷马时代,荷马史诗的创作代表了早期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面貌。
2)希腊文明在古典文明时代达到了顶峰,这期间的史学的主要成就是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斯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色诺芬的《希腊史》。这之中《历史》成为了西方最为出名的历史著作。
3)史学在希腊化时期继续发展,军事远征和出使异国开拓了历史写作的范围,出现了年代记、回忆录、国别史、世界性通史以及有别于政治史的文明史。
(2)哲学:
1)在公元前7世纪对东方文明成果充分吸收后,希腊哲学取得了突出进展,有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2)古典时期的哲学成就卓著。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公认的古代唯物主义的最高体系。。此外雅典产生的最著名饿三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在希腊化时期,流行期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犬儒学派和怀疑主义。他们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是入世还是出世的观念。


第8题:

试论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贡献


参考答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贡献巨大。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的定义是: “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定力城邦及其全体各分子所企求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 其一是政府的宗旨, 即统治者是只照顾统治者自身的利益还是照顾到全邦的公共利益, 把政体区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其二是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把政体又分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正宗政体包括: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包括: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同时他还对城邦的本质和目的进行了阐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个有机的整体, 个人是城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个人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城邦,离开了城邦个人无法完善自身。因此,城邦的目的在于为公民提供优良的生活,即参与城邦的公共生活。 在本质上而言,城邦就是为公民完善自身提供公共平台, 也即只有享受民主和自由的人才是完善的人,真正意义的人。最后亚里士多德还对理想城邦进行了设计,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政体是混合政体,即将寡头制与平民政体混合起来;其次,在城邦的治理,亚里士多德强调法律的作用,法律是多数人制定的,体现多数人的智慧,法律是毫无偏私的,不偏不倚。法律应当是良法,获得普遍的认同与遵守;再次,亚里士多德承认财产的私有,但它是有限制的,其目的在于公共目的;最后,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制度是城邦制度的基础,
他指出,奴隶制是社会分工的必然。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政治哲学的开创者;其次否定了柏拉图极端政体主义精神,在整体主义的框架中渗透了某些个人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 为后世政治思想家提供了无尽的思想宝库和灵感源泉。

第9题:

主张历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史德的学者是( )。


A.司马迁
B.司马光
C.章学诚
D.康有为

答案:C
解析:
唐代儒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史家三长说,即史才、史学、史识。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史德”之说,认为“文史之儒,竞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史德是对历史学家人品、道德、修养的要求,就是“著书者之心术也”。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

第10题:

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治史思想的史学家是( )。

A. 司马迁
B. 司马相如
C. 班固
D. 司马光

答案:A
解析: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提到,他所述太史公书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故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