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山水绘画的“二病”说?

题目

如何理解山水绘画的“二病”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理解山水绘画的“二病”说?


参考答案: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二病分为有形之病和无形之病,有形之病既画面上的安排布置失宜,或形象不准,或时节不当,或结构欠妥,这类毛病是可以发现,可以改涂的。之余无形之病,关涉到气韵凋丧,寄予物象而又无形,当然是无法涂改的。


第2题:

如何理解《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绘画·雕塑”领域


答案:
解析:
绘画、雕塑是以一定的材料和工具,运用造型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美术创造的活动。
“绘画·雕塑”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中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绘画、雕塑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3题:

“认识-实践说”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类的活动有两类,即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表明,教学过程也包含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发展认识世界的技能、能力的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改造主观世界、促进个性的形成、推进个体社会化的实践过程。所以,从根本上说,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认识一一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第4题:

中国绘画注重山水和花鸟。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怎样理解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当代不少文章论及此问题时,都认为“书画同源”,事实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这种误解从很早就产生了,如唐张彦远曾说:“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日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把卦象、文字、绘画混为一谈。实际上,文字虽有一定象形因素,但它从一产生,即成为抽象的符号,与描绘客观事物的图画是两回事。文字的本质是理性的,概念的,是对现实的高度抽象。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记事,而不是审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它越来越规范化、抽象化。即是所说“象形”性很强的“象形字”,其意义也在于用某种符号记事、记物,是为了表达某种观念。古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应该说是比甲骨文还早的文字雏形。字与画的关系只能说是近亲而非同源。
只是当书法的观念出现之后,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写出了变化无穷的字体,它所产生的用笔方法对绘画确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绘画中工笔、写意的出现,不是与楷书、行书、狂草的出现是紧密相联系吗,而现代书法在用墨、章法上也吸收了绘画中的不少成果,它们都讲究气韵、意境,用笔都要求有骨力。郑板桥曾说:“以画之关纽,透之于书”、“以书之关纽,透之于画”,“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国画中的六法,也是书法的基本法则,所以说书与画同法、同流而不同源。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绘画的线组合成了客观物象实体,而书法的线条仅仅求其本身的生动与美。

第6题:

山水画的绘画功能


参考答案:

绘画能增添生活情趣。绘画讲“入境”、讲“命笔造意”,要求绘画时排除杂念,澄清思虑,挥洒心臆,心静情至,以便做到山水烟云尽收腕底。绘画自然能怡情养性,培养和提高生活情趣,进而达到“宠辱皆忘”、“物我为一”的愉悦境界。绘画能使人的躯体得到全面锻炼。人们画写意画一般是站着运笔的,这既便于开局布势,总揽全局,又便于笔法墨法的运用。这样持之以恒,就能使血气畅通,筋骨协调,进而收强身健体之效。


第7题:

如果按照绘画体裁进行分类,中国绘画可分为山水、花鸟、鬼神三大类。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如何理解柏拉图的灵感说?


参考答案:

关于灵感的来源,柏拉图的解释是“神灵凭附”,即灵感是神灵凭附在诗人或艺术家身上而产生的特殊的精神状态。在最早的一篇对话《伊安》中,柏拉图提出了这一观点,并以此来解释文艺作品的感染力:神把灵感传送给诗人,诗人又将灵感传送给诵诗人,诵诗人再把灵感传送给听众。柏拉图以此来解释文艺创作和欣赏的特征问题。
柏拉图认为,灵感获得的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说也是在《斐德若》篇里提出来的,这是对灵感的一种神秘的解释。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一种“自动的、纯真的、不朽的”东西,它常住天上神的世界。飘落尘世之中,附着在肉体之上,那只是暂时的现象。如果灵魂是完善的、羽毛丰满的,即它就能够努力追随神;而如果它失去了羽翼,那么就会下落,于是附上一个尘世的肉体。而假如世界上有那种见到真理最多的人,是一个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那么他就很容易成为对“真善美的理念世界的”回忆者:这样的人,他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因而恢复羽翼,而且新生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为迷狂。
这种因回忆上界而忘记下界尘世的状态,就是迷狂的状态。亦即: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来自尘世的现实美。尘世的现实美使得诗人将尘世“置之度外”。直接把握理念世界的真善美,这样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第9题:

如何理解史诗演唱艺人的“神授”说?


正确答案:史诗的创作与传承具有与其他各种文学艺术不同的显著特点。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史诗的创作者是“神的代言人”。我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三大史诗的创作与传承均具有与古希腊史诗相类似的情形。一般有“神授”说和“掘藏”说两种。持“神授”说的民间艺人往往称自己之所以能够创作(演唱)史诗是因为神附身的原因。这些艺人一般都自称童年时做过梦,尔后生病。梦中曾得到神、格萨尔大王或其他战将的旨意,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寺院喇嘛念经祈祷,并为之开启说唱格萨尔智门,从此,便会说唱了。如昌都老艺人扎巴,他在九岁那年,到山上放羊时做了一个梦,梦见格萨尔的大将丹玛用刀把他的肚子打开,将五脏全部取出,装上格萨尔的书。梦醒后回到家里便大病了一场,其间神志不清、颠三倒四地说着格萨尔的故事,家人把他送到边巴寺请甘单活佛念经祈祷,至13岁才逐渐清醒,以后便开始了说唱生涯。又如:那曲索县的女艺人玉梅在16岁时,一次到山上放牧,睡着后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黑水湖中的妖怪与白水湖里的仙女争夺她,仙女对妖怪说:她(指玉梅)是我们格萨尔的人,我要教她一句不漏地将格萨尔的英雄业绩传播给全藏的老百姓。玉梅梦醒后曾大病一个月,昏迷不醒,嘴中断续地说着格萨尔的故事,病愈后便会说唱。有关学者对史诗“神授”说进行考察研究的结果,认为这一说法缺乏科学根据,“是由行吟诗人欲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编说的。后来的行吟诗人,便一直沿袭了这种神秘的传统。”这些以演唱史诗谋生的歌手,实际上是一种流浪行乞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让人们尊重他的人格,就说他的本领来自“神授”,表明他不是凡人,而是被神选中的才智超群的人。加之史诗中的英雄人物通常被人们作为当地宗教信仰中的神灵来崇敬;演唱史诗时,往往还要举行对神灵的祭拜仪式;歌手也有意渲染神秘氛围,“神授说”便流行开来。还有,史诗歌手们惊人的记忆力和着魔似的激情也是使人们相信“神授”说的重要原因。尽管“神授说”不足信,但演唱史诗的职业歌手所具有的杰出艺术才能却不能不令人惊叹。

第10题:

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的三位一体。

  • A、山水诗文
  • B、山水绘画
  • C、山水园林
  • D、山水历史

正确答案: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