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次维新的目标是()

题目

中日两次维新的目标是()

  • A、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国家
  • B、民主共和制
  • C、军事统治
  • D、宗教国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下不是中日两国维新派领导人的相同点()

A.知识分子

B.血气方刚的中青年

C.接触过西方文化

D.改革经验


参考答案:D

第2题:

论述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答案:
解析:
(1)第一次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对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有重要影响。清政府财政经济危机加深;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民族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地位进一步沉沦。
(2)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团结,国共实现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的专制与腐败进一步暴露;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力量壮大,成为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军民伤亡惨重,中国近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部分企业、高校等西迁,客观上促进了西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参与创建联合国,确立了大国地位。

第3题:

关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85年春,中日签订《天津条约》,日本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B.1972年9月29日,毛泽东主席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C.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于日本东京

D.近十几年来,中日经过所谓的“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以后,下一步中日关系的目标是“长期稳定”


正确答案:ACD
1972年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布自该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中日两国正式建交。B项说法错误。

第4题: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标是在中国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的资本主义制度。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戊戌维新派政治改革的直接目标是实行()

  • A、君主专制
  • B、民主共和
  • C、君主立宪
  • D、地方分治

正确答案:C

第6题:

中日两国维新时期国情方面的不同不包括()。

A.经济结构不同

B.阶级基础不同

C.文化历史传统不同

D.维新政策制度不同


参考答案:D

第7题:

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提出的改革目标是()

A“富国强兵”

B“殖产兴业”

C文明开化

D求知世界

E破除陋习


A,B,C

第8题:

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掀起的主要动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妥协求和政策

C.马尾海战清军失败

D.清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参考答案:A

第9题:

从教育目标和改革措施上比较分析中国洋务教育和日本维新的教育改革。


正确答案: (一)在教育目标方面,中国的洋务教育属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是清政府为了保巩固封建统治而采取的改良措施,这种措施是表面的学习,并非实质的革命,其教育目标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技术人员。而日本明治维新从根本上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因此,其维新教育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培养治理国家的人才,这与中国的洋务教育培养人才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二)改革措施的对比。明治维新,其中包括对教育的改革。主要内容有: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管理,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1871年,日本设立了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1872年颁布《学制令》,在确立教育领导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这一时期日本学制的改革,为建立近代的学校制度奠定了基础,但职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聘请西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来日工作,并且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出国深造;大力发展示范教育,培养师资。另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877年建成东京大学;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

第10题:

中日资本主义改革或维新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政府政策力度
  •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和相应的阶级力量
  • C、文化传统
  • D、有无启蒙思想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