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杨树炭疽病?

题目

什么是杨树炭疽病?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它是杨树枝、叶的重要病害之一。枝梢部发病后初期为黑褐色小点,之后扩大、下陷,呈黄褐色,逐渐变成淡栗褐色,日久为灰白色。病部绕枝一周,病斑以上枝梢枯死。叶部发病时,初期在叶背出现水浸状针头大小的斑点,叶面失绿,病斑逐渐扩大,呈黄褐色与灰白色轮纹,边缘有一条黑色宽窄不定的带,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分明。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是此病发生的前提条件。
防治方法:清除病枝、叶,集中深埋或烧毁;生长期喷洒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选育抗病品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因炭疽病死亡的动物尸体不能解剖?发生炭疽病后如何处理?


正确答案: 炭疽死亡的动物尸体不能解剖是因为:(1)炭疽是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人可经皮肤局部感染而造成死亡。(2)病死畜体内及其排泄物常含有大量菌体,当尸体处理不当,形成大量有强大生命力的芽孢污染土壤、水源、牧地等则可成为长久的疫源地。
处理:当病畜诊断确定为炭疽后,应立即上报疫情,划足疫区,封锁发病场所,实施一系列防疫措施。病畜隔离治疗,可疑畜用药物防治,假定健康群应紧急免疫接种。

第2题:

杨树飞的毛毛是什么?


正确答案: 杨树的果为蒴果,是絮状,成熟时果实会干燥分裂;分成数瓣,种子便随之散出。在种子的基部围有一簇丝状长毛,这就是它的种子。

第3题:

为什么炭疽病动物不允许剖检?


正确答案:濒死炭疽病动物体内常有大量菌体,剖检时若处理不当,这些菌体可感染人,且可形成大量有强大抵抗力的芽胞污染土壤、水源、牧地,成为长久的疫源地,因此炭疽病动物严禁剖检。

第4题:

杨树黑斑病症状是什么?


正确答案: 病斑出现在叶的正面,初为小圆形,后扩大至0.2-0.5mm,斑中央有乳白色胶粘状分生孢子堆。病斑多时,连成不规则的斑片。严重时,叶大部变黑枯死。

第5题:

棉花炭疽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正确答案: 棉籽和幼芽受害,变褐腐烂;棉苗受害,幼茎基部初呈红褐色斑,渐呈红褐色凹陷的梭形病斑,病重时斑包围茎基部或根部,呈黑褐色湿腐状,棉苗枯萎而死。子叶受害,叶缘产生褐色半圆形病斑,病斑边缘紫红色。

第6题:

杨树花叶病是杨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病原是()


正确答案:PMV

第7题:

杨树为什么会冻裂?


正确答案: 杨树冻裂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冻裂的部位是在树干根部的西南面,从地面向上开裂,其高度在1.6m(米)左右。形状是上窄下宽,呈针尖形。杨树冻裂发生时期是当年的11月中下旬(立冬前后)及次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惊蛰至清明前后。一般杨树林龄超过5a(年)的发生冻裂较多。冻裂原因首先是由于昼夜温差大。在立冬前后、惊蛰至清明这两段时间内,白天和夜晚温差较大。在树木体内形成热胀冷缩。在这两个时期,经常刮西南风,风越大气温越低。其次是品种差异。一些速生品种徒长,在树木生长后期达不到完全木质化,因而使这些品种抗寒能力差。再次是日灼,春秋两季中午温度高。夜晚温度低。使树干的西南方向有灼伤,也是诱发病害的重要原因。最后是局部地区地势低洼,遭受虫害,经营管理不当,使树体生长弱,造成病原菌侵袭,也是诱发杨树冻裂的主要原因。

第8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赞美)
(三)深入研读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
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
(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四)巩固提高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写白杨树吗?运用了什么手法?
(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五)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图片,回顾本课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茅盾的其他著作,或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请你简单的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茅盾?


答案:
解析:
1.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象征手法的作用主要有: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是典型的象征手法的运用,茅盾用白杨树象征了那些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蚀》三部曲:《幻灭》《追求》《动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第9题:

青椒炭疽病的表现症状是什么?


正确答案: 青椒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叶片、果也可受害。
果实染病表现为:表面初生水浸状黄褐色病斑,随后扩大,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班面有稍隆起的同心轮纹。往往由许多小点偏大杨,小点有时为黑色,有时呈橙红色。潮温时,病斑上产生红色黏稠物;干燥时,病斑常干缩呈膜状,破裂。
叶片染病表现为:先产生褪绿色水浸状斑点,后逐渐变成褐色,病斑近圆形。中间为灰白色,上面轮生黑色小点。
果柄梁病表现为:生褐色凹陷斑,病斑不规则,干燥时往往开裂。

第10题:

什么是杨树叶锈病(落叶松——杨叶锈病)?


正确答案: 该病也叫落叶松——杨叶锈病,俗称黄粉病,是转主寄生的真菌病害,即一年中不同时期可分别侵染杨树叶片和落叶松针叶。在杨树上为害使叶片枯黄,甚至整株死亡。该病发生普遍,雨季发病严重。从小苗到大树都能发病,以小苗及幼树受害严重。病菌侵入后先在叶背面出现桔黄色丘疹状斑,继而出现桔黄色粉,最后叶片变黑,引起落叶、枯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