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静静的顿河》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题目

简述《静静的顿河》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主题:小说以中农哥萨克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命运和他一家人的遭遇为中心,描写了1912-1922年间顿河哥萨克地区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它是一部反映顿河哥萨克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生活、探讨哥萨克悲剧命运的长篇史诗。
艺术特色:(1)恢弘的史诗性与精微的心理描写。
(2)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3)独特的风景描绘。
(4)哥萨克民歌民谣的引用。
[人物案例]对哥萨克妇女的描写,如阿克西妮亚,原在家中遭受暴力,后来无条件地相信葛利高里。柯晒沃依以一个新时代的主人翁的姿态积极行动着,他带着自己的偏激和忠于革命的心,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地投入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娜塔莉亚不愿流露自己爱丈夫的情感,自杀未遂,要堕胎结果难产而死,言语不多但十分坚忍。临死时求婆婆给她穿上葛利高里最喜欢的那条裙子,嘱咐儿子把她的吻和爱转达给葛利高里。等
[风景案例]独特的草原风光,葛利高里母亲嫂子临死前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以及阿克西妮亚死后葛利高里所面对的黑色的太阳和黑色的天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论《静静的顿河》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作品具有史诗性。肖洛霍夫率先真实地再现了十月革命前后顿河哥萨克及整个俄国命运的伟大转折。再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时期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浩瀚的内容、众多的人物,丰富多彩的插曲,磅礴的气势和诗史的规模,堪称苏联史诗的高峰。
2.真人真事与艺术虚构相结合。作家在叙述历史时间和描写历史人物时,将许多历史文献资料写进小说之中,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使其具有编年史的特点。在塑造虚构形象葛利高里时,作者融入自己参与历史的亲身经历和个人心里,将历史人物和人物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3.哥萨克民间民族语言大量运用和饱含抒情的风景描写。它们不是脱离作品的思想内容孤立存在,而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开头引用的哥萨克古歌,既使人们忆起数百年前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斗争,又预示着英雄的后代在浑浊的顿河边将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小说中大量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如暴风雨之中诅咒葛利高里以及葛利高里被打死后的心理描写,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4.这部小说也有一些缺点:对哥萨克三次战争描写的片面性,对共产党人的描写违背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第2题:

简述《静静的顿河》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广阔的史诗画面。小说对顿河村庄日常生活和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同重大的政治事件、军事行动的描绘交替进行,从而造成一种内容浩繁、人物众多、画面壮阔、结构宏伟的史诗效果。
2精巧的艺术结构。小说情节的中心是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主要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娅的纠葛,补充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娜塔莉娅的关系。长篇史诗结构尽管十分自由,呈开放型,但又给人一种浑然、有机的整体之态。
3浓厚的民族特色。小说不久描绘了哥萨克农民的日常劳动情况,而且还描绘了哥萨克的节日、葬礼、婚宴、晚会、服装、跳舞、唱歌,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4多音调合奏曲色彩的语言。一种是北部顿河地区哥萨克的民间语言,另一种是文学语言。

第3题:

高尔基《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顿河哥萨克的史诗。()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第4题:

“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亚”是()中的人物。

  • A、《静静的顿河》
  • B、《胎记》
  • C、《浅蓝色的原野》
  • D、《顿河故事》

正确答案:A

第5题:

肖霍洛夫《静静的顿河》中反映了什么社会主题?


正确答案: 反映社会主题是
(1)小说的北京是两次战争(第一西世界大战爆发和苏联的国内革命战争)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小说的情节机车是哥萨克青年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以及哥萨克群体(尤其是葛利高里一家)在动荡的历史年代中的变迁。
(2)任务的悲剧性和人格的有机交织,构成了形象的特异性。
(3)肖洛霍夫对小说中那些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不惜牺牲的人们是抱着肯定爱度的,但是作家毫不隐讳地描述了苏维埃政权中的某些人对哥萨克采取的过火政策。他通过任务的口谴责道:“你们把乱说几句的人都抓走了,杀死了!”这种错误行为也是导致葛利高里左右摇摆,走向悲剧的一个重要的外因。

第6题:

小说《静静的顿河》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肖洛霍夫

第7题:

简述《静静的顿河》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散布在顿河沿岸的鞑靼部落里,有一位名叫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年轻人,爱上了邻居阿斯塔霍夫的妻子阿克西妮娅,他俩的狂恋很快地传遍整个部落。其父为了遏止这种行为,便替他娶了一位富农之女娜塔莉亚为妻,而贤淑的娜塔莉亚,也受到全家人的喜爱。但是,葛利高里已完全沉迷于阿克西妮娅的热情,他无法满足于娜塔莉亚,而重回到畸恋中。
其父在盛怒中与儿子起了冲突,葛利高里便不顾一切偕阿克西妮娅私奔。他暂时在李斯特尼斯基将军的府里工作。娜塔莉亚在失望之余企图自杀,但未成功。不久,葛利高里即被征召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他在前线出生入死时,在后方的阿克西妮娅却在少主人的诱惑下,开始与他陷入缠绵的热恋之中。受伤返乡、得知此事的葛利高里,在愤怒之余便回到顿河岸的父亲家里。当他获得十字勋章,又重回战场时,娜塔莉亚已生下一对孪生姊妹。
后来,俄国发生大革命,哥萨克们都离开部队,回到自己的家乡,只有葛利高里却加入红军,担任连长,与白军作战,但又再度受伤返回乡下。内战风暴逐渐逼近顿河沿岸,哥萨克认为红军和革命动摇了自己的利益,于是在白匪的蛊惑下反叛,葛利高里加入叛军。自此起,顿河即陷入持续展开的血腥战斗中,葛利高里的命运也象被顿河的强风吹拂般,无法安定下来。战后,在倾废的村庄中,他与阿克西妮娅重逢,两人也再度绸缪在一起。不久,他以叛军师长的身分,率军与红军对抗。此时已怀身孕的娜塔莉亚得知丈夫的心又回到阿克西妮娅身上时,企图堕胎,却失败而死亡。
后来,红军的势力如排山倒海般很快地控制了整条顿河,当葛利高里由叛军退伍,回到在逃难途中因患伤寒而返回鞑靼村的阿克西妮娅身边时,却因他以前曾有反革命行为,而传出要逮捕他的风声,至此,他不得不逃亡加入匪徒组织,再度与红军对抗。可是此时的匪徒们已军纪散漫,在无可忍受之余,他决定带阿克西妮娅离开,寻找属于两人的新天地。他俩想趁着暗夜,骑马逃走,不料被红军发现,阿克西妮娅被子弹击中,失去生命。此时的葛利高里也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他辗转流落各地,最后,终于身心疲惫地回到顿河岸的家。父母、兄嫂、妻女,均已去世,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年幼的儿子——米夏洛而已。

第8题:

简述《俄底浦斯王》主题及艺术特色。
主题:剧本通过俄底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悲剧,强调了人对命运的反抗,而不是服从,对命运的正义性提出了怀疑。
人物:俄底浦斯是作家笔下一个理想的人物。他意志坚定,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神谕”所定下的厄运。在他发现自己已逐步陷入命运的罗网中时,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斗争到底的精神,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履行诺言,惩罚了自己。
艺术特色:亚里士多德认为它是希腊悲剧的典范。剧作结构复杂,布局严谨巧妙,一环扣一环。运用动机与效果相反的手法,解开了的疑团。在艺术手法上采用追溯法,充满了突转和发现。情节错综复杂而布局极为巧妙。

第9题:

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源氏物语》通过对源氏一生政治上的沉浮、毁誉以及他一生渔色追欢的描绘,展示了平安时期宫廷贵族的错综复杂的权势之争,各贵族门第之见聚合离散,力量的消长,特别突出地揭露了宫廷大贵族糜烂的男女关系,真实地反映出8世纪末到12世纪平安时期上层贵族政治上的腐朽,和精神上的堕落,揭示出整个平安贵族走向没落的必然命运。
艺术特色:
1.精细刻画人物性格。尤其注重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出人物性格,作者利用对话、梦境等手段来刻画主人公源氏,那些贵族妇女的内心活动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2.利用环境描写来渲染,烘托气氛,形成“王朝物语“所独具的人事与自然交融的浓郁的抒情性。
3.语言典雅、华丽、优美、丰富,文中大量插入抒情诗歌,如和歌、古代名歌,汉诗等,加强艺术感染力。
4.结构的缀联形式。全书54卷,每卷可独立成篇,但又连绵不断,将光源氏祖孙三代的生活片段缀联成一部生活史。这种特点反映了早期长篇小说的特点。

第10题:

《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静静的顿河》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首先是广阔的史诗画面。作家善于描绘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事件,并展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变化。小说对顿河人的正常生活和主人公的描绘同重大的政治事件、军事行动的描绘交替进行,从而造成一种内容浩繁、人物众多、画面壮阔、结构宏伟的史诗效果。与此同时,小说广泛地引入了历史文献、命令、日记、书信等各种资料,并依据这些史料,对各种政治事件和军事形势作了精辟地概括和评价,赋予史诗以深刻的真实性和巨大的历史感。其次是精巧的艺术结构。小说情节的中心是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主要线索是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亚的爱情纠葛,补充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娜塔莉娅的关系,同时小说中还有大量表面看来似乎与主题没有密切联系的偶然性插曲,这一切经过作家的精心构思,巧妙安排,都糅合在一起,使长篇史诗结构尽管十分自由,却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再次是浓厚的民族特色。
作为一个出身与顿河地区哥萨克农民家庭的作家和顿河草原的歌手,肖洛霍夫栩栩如生地描绘顿河哥萨克人的日常习俗,不仅写到了哥萨克农民的日常劳动情况,而且描绘了哥萨克人的节日、葬礼、婚宴、晚会、服装、唱歌、跳舞等,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最后是多多音调合奏曲的色彩。作家巧妙有效地指挥着这一曲乡音部的大合唱,使整部史诗在风格上达到了完整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