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题目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一)情景交融、心目相取;
(二)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
(1)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并非超然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人,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体验都是在与特定对象的意向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
(2)客体又并不等于客观存在。
——客体:指成为“主体”之对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指一切人以外的事物。

第2题:

简述文学创造客体的“主体化”。
文学创造客体的“主体化”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选择和加工客体,把自我意识和情感化入对象,即将客体“主体化”。从而创造出源于客体而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体系。

第3题: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是指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4题: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主客体关系?


正确答案: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创作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第5题:

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作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不是一切社会生活,而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其特殊性表现为三点:
①它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不是生活某一方面、某一层次,而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统一的整体生活。
②它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即能显示出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生活。
③它是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因为只有经过体验、感受、思索的生活,才能成为他描写和表现的对象。

第6题:

如何理解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包括精神生产活动都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即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实践活动。对于抒情性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主客体双向建构就是中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情景交融”心目相取“。也就是心中之情与眼中之景相合,相交融的过程。对于叙事性作品的创作来说,创作主体首先要受到作为创作客体,或描写对象的社会生活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思想情感向,这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但同时,作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也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带上了鲜明的主体色彩。

第7题:

简述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其“特殊性”表现为:
①它是整体性社会生活,不像经济学、社会学等科学只以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为对象。
②它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即能表现出真善美或假恶丑的生活。
③它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即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而打上主观色彩的生活。

第8题: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使客体主体化。其次是主体受到客体的制约,使主体客体化。

第9题: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一是情感体验,二是感性直观。
首先,创作主体对于客体的审美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创作活动中,主体对于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情感体验中把握对象。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次,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客体始终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活动于主体的脑海,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系。

第10题:

简述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正确答案: 一方面,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另一方面,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创作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即客体使主体“客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