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学接受活动中的“理解与误解”的关系

题目

论述文学接受活动中的“理解与误解”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举例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一是提供丰富的题材和思想内容;二是提供典型形象;三是在艺术、语言上对作家文学有影响。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有积极和消极影响:一是保存、掘炼和再创作;二是损害和歪曲。

第2题:

在艺术接受中,接受者的理解与原作者的意图可能相顺应,也可能完全相反,这两种情况分别可称为()

  • A、正误,反误
  • B、正解,误解
  • C、正解,异变
  • D、误解,反解

正确答案:B

第3题:

如何看待文学接受中的误解?
误解又称误读,就是读者做出与作品原义相悖的理解,又分为正误与反误。正误即读者的理解虽非作者原义,但却能在作品中找到根据,因而含有合理性,可以说是对作品的填空与补充。反误指穿凿附会的曲解。这是有害阅读的。误解的根源在于读者期待视野的存在,即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因而常不可避免。我们提倡正误,反对反误。

第4题:

如何理解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文学消费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相对应,是主体对于文学生产的结果——文学作品的消费,既包括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的活动,也包括对文学的物化形态的购买、占有的活动。狭义的文学消费专指精神消费即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或专指对文学作品的物化形态——书籍的物质消费即不包括阅读、欣赏活动而进行的对文学作品的购买、占有的消费现象。前者在文学理论中一般用文学接受的概念来指称,而后者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文学消费概念,在这里,将对狭义的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的分析。
(2)二者之间的区别。文学接受是纯粹性的精神性消费;而文学消费则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消费本身并不涉及对文学文本的精神性追求。与此相应,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对于进行消费和接受活动的主客体要求也存在差别,文学接受要求作为接受的主体的接受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等主观条件,要求作为客体的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一定审美的价值;文学消费则要求消费主体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拥有能够储藏文学文本的物化形态空间,对于消费客体来说,则要求消费客体能够物美价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3)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重要条件,从一定范围来看,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前提。文学消费作为资本运行的一种表现方式,必然通过广告、宣传等途径来为产品的销售拓宽范围,而这种宣传本身在实质上为文学的接受提供了一个“先入之见”,也即构成接受者接受文学文本的“前理解”的组成部分,必然地对于接受者对文本接受受到或隐或显、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作用。文学接受本身对于文学消费同样存在着相当的反作用力,接受者尤其是专业接受者对于特定文学文本的接受结果如果进入公共传媒领域,必然对于此一文学书籍的销售产生重要的影响,它将推动或阻碍文学消费的广泛程度、消费水平等。

第5题:

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交流活动?


正确答案: (1)文学接受具有社会性的交际沟通功能。
(2)作为审美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读者与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交流、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的交流。
(3)文学交流的话语性、虚拟性、想象性等特征决定了文学接受作为一种审美交流与日常交流相比具有独特价值。

第6题:

汉斯·罗伯特·尧斯和沃尔夫冈·伊泽尔在批判()的氛围中,创立接受美学,从全新的角度论述了文学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 A、本体论文学理论
  • B、文学主体性
  • C、反映论文学观
  • D、唯美主义

正确答案:A

第7题:

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


正确答案: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与其它的文化形态不同,它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这种属性能够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使他们获得共鸣,给他们带来审美享受。
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的来源首先在于文学作品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深深得渗透着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一般而言,当作家把他在生活中体验的真善美诗意的表现在作品中时,往往会激起读者肯定性的评价,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而当作家将生活中的丑恶揭露展示在作品中时,则先会引起人们的否定性评价,并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憎恨、愤怒等,唤起一种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其次除了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包含作家情感态度的生活内容具有审美价值以外,文学作品的形式本身也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价值可以表现为叙述视角的独特,例如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情节设置的巧妙,例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以及抒情意向的奇特等等。最后文学的审美属性的最根本的来源是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辨证统一所造成的即源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艺术世界,为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提供的一种其他意识形态不能替代的处所。
文学的审美属性规定了文学阅读活动可以而且应该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即读者以一种“非功利性”的态度来对待文学世界,从而获得消遣、娱乐、游戏和休息的需要,尽情地从文学世界中获得审美享受。当然,这并不是审美式阅读的全部心理,它往往还存在着其他心理背景。因此,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本身也是有层次的。大体上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层次。它们分别指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包括艺术通感)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感情和想象的愉悦,以及读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文学的审美属性是文学活动的其他文化属性的基础,人们之所以愿意以文学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启迪自己的理智和智慧,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首先就是因为文学接受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具有审美属性。

第8题:

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1、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
2、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主要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1、民间文学在体裁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2、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
3、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4、在语言上,作家创作也常借鉴民间口语

第9题:

论述接受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与意义。


正确答案: (1)接受在文学活动中处于中介地位
第一,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文学作品只有通过接受环节才能进入社会,创作因此才有了意义;
第二,接受活动以再创造的方式对文学生产的参与,直接规定了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功能的发挥,从而形成了在审美活动层面上的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2)接受活动的意义
第一,文学接受是文本意义得到激活、衍生的具体手段
文学作品的意义或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它和主体的关系;当文学作品孤立存在时,它只能是一件人工制品,其价值和功能此刻都处于潜藏状态。文学作品的潜在意义不能自己释放出来,而是有待于读者的阅读。由于文学文本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不具有其他艺术文本的直观性,因此只有通过文学接受活动才能使文本意义得以激活、得以衍生。文学文本的意义不仅通过接受得到了显现,而且还在接受过程中衍生了。正是接受活动对文本意义的衍生,形成了文学独具的魅力。
第二,接受对文学创作具有制约和推动作用
虽然没有文学创作,就没有文学接受,但没有文学接受文学作品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成。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家创作的文学文本,只有通过接受才能实现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其次接受的阅读需要为创作提供了动机。读者的阅读需要反映了社会的审美趋向和趣味,从而成为推动、刺激甚至引导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促使作家反省自己的创作,调整自己的方向,更新自己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
第三,接受决定着文学功能的实现程度
文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补偿功能、审美功能等等。文学究竟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实际上是通过接受活动实现的,读者的接受方式、动机及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直接决定着文学社会功能实现的方向和程度。文学接受者的不同需要规定着文学从哪些方面实现其功能,而接受者自身的文学素养,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有可能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种功能,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10题:

论述文学中形象与理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 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而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从审美意识形态角度看,文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虽然无论作家创作还是读者欣赏都主要依赖形象,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常常依赖于理性的力量。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预测读者反应和批评界态度等,常是掺杂在作者的理性过程中的。更进一步讲,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艺术形象充满了活生生的感性直觉,这表面看来超越于理性过程之上,但实际上可能把人导引或提升导一个通常感性和理性都无法达到的至高境界。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出诗人有关归隐田园的理性意图。然而,这种理性意图却不是由哲学推理方式而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描绘去实现的。诗人的归隐田园的理性意图往往隐藏在活的形象的审美直觉中。可见,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理性,文学创作、阅读以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简介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