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训诂的范围必须扩大?

题目

为什么说训诂的范围必须扩大?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传统训诂学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一开始就是以经书为中心,直接为读经服务的。训诂家们在解释字义时,固然也追求字义的来源及其演变,但他们往往只重视汉代以前,汉代以后就很少道及。同时,他们对一些所谓的俗字也往往重视不够。而事实上,语言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新的词语出现,方言俗词意义的研究有时也是很有意义的。所以现代训诘学如果仍只以经书为中心进行研究.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应扩大训诂的范围,要把语言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看作有同等的价值,要研究每一个词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死亡,只有这样,训诂学才能真正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部门,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于它的任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因声求义是训诂实践的重要方法?


正确答案:因为语言形成之初,音和义无必然联系,但在约定俗成之后,每一具体语言中语音和语义形成的实际关系就不再是任意性的,而是具有严格的规定性。不论是词本身的词义系统还是一组词所组成的词族,都是由声音为纽带联系着。抓住声音这一线索,就有可能探出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说明所属的词族和通转现象。

第2题:

为什么说软件测试必须有预期结果?


正确答案: 没有预期结果的测试是不可理喻的。软件缺陷是经过对比而得出来的。这正如没有标准无法进行度量一样。如果我们事先不知道或是无法肯定预期的结果,我们必然无法了解测试正确性。这很容易然人感觉如盲人摸象一般,不少测试人员常常凭借自身的感觉去评判软件缺陷的发生,其结果往往是把似是而非的东西作为正确的结果来判断,因此常常出现误测的现象。

第3题:

为什么说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苦的任务?


正确答案:
我国是人口大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都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就业问题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1)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扩大就业总量。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首先要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因此,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这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扩大就业的根本性举措。
(2)统筹处理结构调整、深化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拓展就业渠道。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并使之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既要分流企业冗员,减员增效,又要切实搞好再就业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既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又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既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又要扶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发挥非国有经济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
(3)鼓励支持创业,广辟就业门路。扩大劳动就业是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由政府统包统揽,必须靠全民共同努力。要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给予鼓励和支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创办审批程序,扩大融资渠道,减轻税费负担。全社会都要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再就业。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务市场建设,依法管理劳动用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4)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要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劳动者尽快就业、再就业和稳定就业。
①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重点由基本生活保障转为就业保障,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人员进行创办企业培训。
②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培养技术工人,对职工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提高做好本职工作、革新创造和转业能力。
③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普遍开展职业培训,加强职业指导,提高青年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④广泛利用现代通讯技术;面向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开展远程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
⑤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与企业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5)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解决就业困难。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给困难群众提供特殊就业照顾和就业援助,扶持有劳

第4题:

()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正确答案:魏晋至隋唐

第5题:

为什么说学校规模扩大,更易适当使用教育资源?


正确答案: (1)学校规模扩大,建筑设备种类增多,个别用途的建筑及设备也可出现,从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2)学校规模扩大,教职员工势必增加,这样有利于学校人力分工与专门化。
①从教学方面来看,在聘请教师方面具有弹性,能按不同课程需要,聘请各科专长教师。专长教师的聘请,教学课程上合理的分工,教学内容的专门化等均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②从行政方面来看,学校人员在组成的性质上有专业和半专业人员,学校规模扩大后,常会增置许多固定程序和行政法规,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为解决行政管理上沟通协调的困难,学校势必增加行政人员,从而导致行政人员角色的专门化,而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③规模扩大后,学校得以表现课程及活动功能的多样性,即教育规模的扩大可表现出教育功能的多样性。

第6题:

为什么说药品必须进行活螨的检查?


正确答案:药品可因其原料、生产过程或包装、运输、储存、销售等条件不良,受到螨的污染。螨可蛀蚀损坏药品,使药品变质失效,并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或传播疾病。能引起皮炎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的疾病。

第7题:

为什么说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何才能扩大信息记忆的单元?


正确答案:之所以说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是因为:
1、短时记忆是记忆系统中人当前能明确意识到和给予关注的内容,相当于信息加工的操作台。
2、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包括抽象的语议,也包括具体的感觉形象。
3、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很有限的,通常认为只有5—9个信息块。也就是说人在头脑中只能同时59个独立的东西,比如数字、单词等。
4、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很短,一般在20秒内。
应这样扩大信息记忆的单元:
1、把零散的信息组织成更大的有意义的单元就可以扩大短时记忆中所保持的信息的数量;
2、学习者不断对信息进行重复,比如反复地说一个电话号码,就可以使信息保持激活的状态,从而是在短时记忆时里保持更长的时间。
3、通过对信息的复述,以及通过对信息进行意义解释,从而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人就可以把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以便在以后 需要的时候再回忆起来。

第8题:

为什么说解释词义是训诂的核心工作?


正确答案: 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

第9题:

为什么训诂学和辞书编纂关系十分密切?


正确答案:1)辞书的编纂,需要在体例和方法上参考前人的训诂专书和注释书。
2)语文辞书的释词方法,仍然没有越出古代语文辞书的范围。
3)学习训诂学,可以指导辞书编纂,以进一步提高语文辞书的质量。

第10题:

学习训诂学为什么必须懂音韵学?


正确答案:“可以说不懂音韵学是无法进行训诂。训诂是解释古代典籍中的语言的,它的内容是意义,它的形式是声音,语言的意义同源。词义的发展变化、词语的孽乳派生,文字的通用假借从本质上是依托于声音而不是依托于字形。”所以,解决音的问题,是求索词义的前提。但语音是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的。词语变化以后,派生词的语音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根词之间因此便不再同音。文字借用后,也可能因为声音的演变而使借字与本字不再同音,或因音变而产生同字异读异义的现象。这些音变都与探求语义有直接关系,可以称作训诂音变。训诂音变是有一定规律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通过声音探求词义时,必须不断总结训诂音变的规律,找到声音变化的轨迹,而是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借助音韵学的研究成果。”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了音韵学对训诂学的重要辅助作用,因语音和语义的密切关系,使得我们可以根据声音来探求语义。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古今语音差别较大,对于声义相通的字,应该按作品写作时代的声音来考察。因此,要掌握音韵学知识,要运用音韵学研究成果来训释古义。通过语音联系来破除假借字,探求本字。古书中的假借字,既是个文字和词汇的问题,也是个重要的语音问题,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相近。假借现象在今天看来是不正常、不规范,好象写别字,但在上古却是允许的。所以先秦两汉的作品,假借现象便很普遍。
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一篇很简短,就有四三处假借: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清人认为是“宦”的借字,宦:侍奉,后来认为是“豢”的借字,卷:喂养。贯古属无部母平声。匣母元部去声,音近假借。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女”泥母,鱼部,上声,“汝”日母,鱼部,上声。“泥”“日”在上古同属鼻舌音,只是发音部位略有不同,二者古音十分相近,音近假借。
②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逝”通“誓”是发誓的意思。和它的本义“离去”或引申义“死亡”毫无关系,二者古音却是禅母,月部,入声,音同假借。
③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直”是“职”的借字,职,引申为“所”,《管子•版注释》“得春职”即“得其所”,《汉书•宣帝纪》“毋令失职”即“毋令失所’,因此“直”在这里与“所”同义。“直”、“职”古音都是章母,职部,入声,音同假借。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先秦两汉古书的假借自然是根据上古的读音,所以我们只有学点古音,才能识别假借字。音韵学给训诂的贡献除了上述所言的帮助我们认识文字通假以阐明词义,探寻同源词以沟通词义外,还可让我们了解古今语的传承关系。系联古今不同的用字。古今语的传承也是以声音为线索的。如《伐檀》:“河水清且涟猗。”《说文》:“澜,太波为之,涟,澜或从连.”段玉裁注:“古阑,涟同字,后人用乃别为异字异义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