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在《兰陵王》里写“梨花榆火催寒食”,说明寒食节是可以点火的。

题目

周邦彦在《兰陵王》里写“梨花榆火催寒食”,说明寒食节是可以点火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正确答案:是为了击剑介之推

第2题: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节日当天,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寒食节是在每年冬至后()日。

  • A、102
  • B、103
  • C、104
  • D、105

正确答案:D

第3题:

下列诗句与所描述的节日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春节
B.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寒食节
C.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端午节
D.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中秋节

答案:B
解析:
A项出自清代孔尚任的诗作《甲午元日》,由“爆竹”“桃符”可看出描写的是春节,放爆竹、换桃符都是春节的习俗。B项出自明代高启的诗作《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由“寒食过”“坟上子孙来”可知描写的是清明节,扫墓是清明节的习俗,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C项出自宋代梅尧臣的诗作《五月五日》,描写的是端午节,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该诗句描写的即是屈原受到小人谗言陷害而最终投江自尽的故事。D项出自唐代杜甫的诗作《八月十五夜月》,全诗为“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4题:

《寒食帖》是苏辙被贬黄州遇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的遣兴之作.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阴直》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寒食节是为了纪念()

  • A、屈原
  • B、介子推
  • C、重耳
  • D、狐偃

正确答案:B

第7题: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阴直》中故国指代()


正确答案:首都汴京

第8题: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阴直》,直抒胸臆,主观感情充沛。


正确答案:错误

第9题:

试析周邦彦《兰陵王·柳》词的艺术手法。


正确答案: 周邦彦《兰陵王·柳》词的艺术手法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显示了作者在词法上的深厚功力。一是章法的变化。这首词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别情加以铺叙和渲染,既有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又有现实和想象的交错,叙述视角也时有变化,客观的描述和主观和感受几成一体,但篇章结构却显得极其缜密,笔势收纵自如,张驰有致,充分体现了周词回环往复、开阖变化的特色。二是造语的工巧。周词以注重炼字、炼句而著称,如开头的“柳阴直”句,只用一个“直”字就将长堤和垂柳画了出来,细细玩味,既是对时间的交代,又有对空间的透视,而笔直地伸展向远方的柳堤,又自然会牵动起行人的别情。还有“斜阳冉冉春无极”,更是被视为映照全篇的所谓“词眼”,受到古今词论家的激赏。三是音律的考究。《兰陵王》词是周邦彦创制的新曲,音韵格律相当复杂,突出的特点是多用拗句,作者写来却得心应手,充分体现了词的音乐美。

第10题:

中国的“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介之推的故事,大约到了唐代,寒食节就与()合二为一了。


正确答案: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