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和张介宾“阳非有余,阴亦不足”

题目

试比较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和张介宾“阳非有余,阴亦不足”的异同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正确答案:D

第2题: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答案:A
解析: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传河间之学,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变规律,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第3题:

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古代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朱丹溪

D、吴又可

E、叶天士


参考答案:C

第4题:

张介宾“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①其实“两论”源于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内经》阴阳理论。阴阳涵义的异同“两论”从字面上看来,好象只是阳之有余不足的区别,阴之不足则是一致的。当分析了各自关于阴阳的涵义之后,就会发现并不完全如此。
②朱震亨认为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他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全”“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氏所言之“阳常有余”即气有余,“阴常不足”即血不足。他认为精神情志活动都属“阳动”,强调“凡动皆属火”;以情欲之动可能触发君相火动,故“阳”特指无涯的情欲。朱氏强调生涯情欲之阳与难成易亏的生殖物质之阴,存在着一种难以平衡的“供求”关系。肾精之难于生长,相火之易于妄动,是人身易病的关键。
张介宾他在《辨丹溪》一文中说:“人得天地之气以有生,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无阳则无生矣。”并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之旨为依据,来反对朱氏的观点。
③朱氏从相火暴悍酷烈、煎熬真阴的角度立论,病机中心是阳胜则阴病,是实火伤阴;而张氏则着眼于阴病皆不足,以阴虚火动立论,病机中心在肾命真阴之虚。
④在“两论”指导下,朱震亨创制了补阴诸丸,张介宾创制了两归丸饮。补阴诸丸包括大补丸、三补丸、大补阴丸、滋阴大补丸等方。至于张氏的左归丸,其功效是“治真阴肾水不足”。与朱氏的滋阴大补丸对比后可以发现,上述两方功效主治类似,组成(含加减药物)竟有七味药相同(熟地、山药、牛膝、山茱英、拘祀、获等、肉从蓉),其余几味作用方向也基本一致。

第5题: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并创立滋阴学说的医家是:()。

  • A、刘完素
  • B、朱丹溪
  • C、李杲
  • D、张子和
  • E、张从正

正确答案:B

第6题: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景岳


正确答案:D

第7题:

下列属于金元时期滋阴派观点的是( )

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C.独阳不生,孤阴不长
D.阳在外,阴之守也

答案:A
解析:

第8题: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下列哪位()。

A、朱丹溪

B、张从正

C、李杲

D、刘完素

E、张仲景


参考答案:A

第9题: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断源于()

  • A、李杲
  • B、朱丹溪
  • C、张丛正
  • D、孙思邈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试述张介宾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与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张介宾的“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与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二者的相同点是:都论述阴对人体的重要性及阴不足对人体的危害和产生的临床表现。不同点是:朱震亨的“阳常有余”,主要在阴阳相对关系上,即从病理方面论述相火妄动,阴精耗损的问题。张介宾的“阳常不足”,则是在阴阳互根的关系上,即从生理上论述阳气亏乏与真阴不足的因果问题。二家之说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张氏之说补充了丹溪之说的不足,完善了阴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