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题目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派驻重兵;支持越南武装侵略柬埔寨;武装侵占中国邻邦阿富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是()

A.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派驻重兵
B.苏联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C.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
D.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
E.苏联与美国有战略关系

答案:A,C,D
解析:

第2题:

A1C达标的前提是?()

  • A、空腹血糖正常化
  • B、餐后血糖正常化
  • C、空腹/餐后血糖均正常化
  • D、随机血糖正常化

正确答案:A

第3题:

中苏关系在经历60年代的分裂之后又实现正常化是在()

A.1992年

B.1986年

C.1989年

D.1988年


参考答案:C

第4题:

试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及特点。


正确答案: 1,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和平友好关系;2,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扩大经济、科技合作;3,淡化意识形态对两国关系影响;4,低水平的军事领域联系。

第5题:

试述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1.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苏联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珍宝岛事件使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侵害。2.中苏战略上的重大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对美政策成为中苏两国国际战略分歧的主要内容。苏联根据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加紧推行“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政策,并不惜牺牲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企图将中国拉上苏联的战车,在对外战略上控制中国;而中国则根据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仍然将反对美国的威胁作为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核心,推行建立和扩大反美统一战线的方针。因此,中苏之间在战略上出现了控制与反控制的局面。此外,苏联对中国的内部事务进行干预,在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中印边界武装冲突等问题上都表现出其大国沙文主义的野心。由于中国在这些问题上坚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和捍卫本国主权,同苏联在对华关系中的大国主义倾向展开坚决的斗争,赫鲁晓夫等人对中国极为不满,开始公然恶化同中国的关系。3.边界冲突是中苏关系恶化的突出表现。中苏边界问题一直是中苏关系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在中苏友好时期,由于共同的战略利益,中苏边境基本纲领上是和平安宁的。自赫鲁晓夫恶化中苏关系之后,中苏边界变得不平静了。自1960年中苏第一次边境冲突发生后,苏联便不断破坏边界现状,频繁制造边境事件,甚至流血事件,并于1969年3月挑起了更大规模的珍宝岛事件,并对中国政府的警告和建议置若罔闻,进一步将其挑衅活动从乌苏里江扩大到黑龙江,从水界扩大到陆界,从东段扩大到西段先后制造多起流血事件,在长7300公里的中苏边界上造成了全面紧张的局势。4、中苏关系恶化的起因是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分歧。苏共二十大提出了“三和路线”,并作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给全世界尤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共产党对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和鼓吹“三和路线”的做法很不赞成,并深感不安,中苏两党关系开始出现明显分歧。由于中苏两国共产党都处在执政党地位,两党关系的好坏必然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发展。5.“文化大革命”对中苏关系也产生一定影响。“文革”时期,中国否定了17年中国外交的路线和外交工作成就,提出了一条错误的路线和观点,一些极左的思想和路线对客观地分析国际形势造成一定影响,对已经开始紧张的中苏关系在客观上也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例如,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亟于在对待美国侵越战争问题上造成一种苏中联合行动的态势,但中国采取了拒绝联合行动的政策。虽然当时中国高举世界革命的旗帜,从中国在国际共运中主张明确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原则分歧并划清界限的立场来看,在反美问题上不同心怀叵测的苏共领导同流合污,牵扯不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论如何,当时苏联同美国是有矛盾的,是可以利用的,在反美问题上如何看待苏联,历史地看,是可以加以探讨和总结经验教训的。

第6题: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D

第7题:

在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是()。

  • A、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派驻重兵
  • B、苏联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 C、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
  • D、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

正确答案:A,C,D

第8题:

试述十月革命后的中苏关系。


参考答案:

十月革命前的沙俄是个对外侵略成性的国家。自鸦片战争以来,沙俄同其他列强勾结,利用武装侵略和外交讹诈等卑鄙手段,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鲸吞中国东北、西北地区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试图与中国政府就建交进行谈判,经过一系列波折,1922年7月26日,苏俄任命越飞为全权代表使华。8月15日期,双方正式在北京进行谈判。苏俄希望在两次对华宣言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两国建交。中国方面则要求苏俄军队从外蒙撤走,并以此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此外,北京政府还希望中东铁路及利益无偿归还中国。双方在外蒙问题和中东铁路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在中俄谈判中,北京政府提出苏俄放弃蒙古独立并从蒙古撤兵,但苏俄借口其国家安全需要,不同意中国的要求。而中东铁路方面,十月革命后,苏俄将中东铁路沿线的军警、司法等权力均交还中国,但不愿意完全放弃中东铁路的行政权,而只提出中东铁路由两国共管。在这种情况下,谈判因此陷入僵局。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成立,这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当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已同苏联建立了贸易和经济关系。为了发展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关系,尤其是解决与中国建交问题,苏联政府于1923年9月2日派出了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赴华继续谈判。1924年3月14日,双方拟定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暂行管理中东路协定》等草案,准备报呈各自政府签署。但就在这时,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等人认为草案既未声明取消苏联与外蒙古的条约,又未明确苏联军队应无条件从外蒙古撤军,因而拒绝承认草案有效。直至1924年5月21日,北京政府才正式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协定》。


第9题:

试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50年代,两国同盟友好,亲如兄弟。60—70年代,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乃至严重对抗。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苏两中加紧国内政治经济改革人同时,也逐渐高速了对外政策。从根本的国家利益出发,两都把实现相互关系的正常化明确地提上了日程。二、中苏关系正常化大致经过以下阶段:(一)中苏关系初步改善。自从6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逐渐推动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1979年4月3日,中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了决定,同盟条约期满后(即80年)不再延长。同日,中国外长黄华照会苏联驻华大使谢尔巴科夫,正式通知这一决定。中国政府还向苏联政府建议,双方就两国关系进行范围广泛的谈判,解决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障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双方于1979年9月举行了第一轮副外长级谈判。由于双方立场相距太远,谈判毫无结果,于同年12月结束。1982年3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最高苏维埃主席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不支持“两个中国”,并表示苏联准备继续就现存的边界问题与中国举行谈判等。但是勃列日涅夫仍然攻击了中国的现行政策。中国政府对此作出了积极而又审慎的反应,表示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中国认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要切实消除“三大障碍”,即“近20年来,苏联一起在中苏过境和中蒙过境派驻重兵。它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进行扩张。不断对我国过境进行挑衅。它还武装侵占中国的邻邦阿富汗。这些都造成对亚洲和平和中国安全的严惩威胁。从1982年10月5日—21日的中苏特使第一轮磋商始到1986年4月共举行了8轮会谈。在会谈中,中国代表屡次要求苏联消除“三大障碍”,但是苏联都以“谈判不得损害第三国利益”为借口,不承认“三大障碍”的存在,采取拒绝讨论的态度。因此,8轮谈判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在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去世之际,中国政府利用三次葬礼时机,派出高级代表团,与苏联领导人直接交换意见,有力地推动了中苏关系在各个具体领域的迅速发展。(二)“三大障碍”的排除。戈尔巴乔夫85年3月上台执政后,虽然多次表示中苏关系将有重大改善,但是在最初几年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美苏军备控制谈判以及美苏关系的改善之中。对于中苏关系中的“三大障碍”的消除,苏联的步子迈得很小,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话,表示同意讨论“三大障碍”问题,苏联的态度终于有了一定的转变。1987年2月,中苏在莫斯科恢复过境谈判,双方商定讨论过境全线走向,并先从东端开始。1988年,苏联在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以此为契机,中苏关于柬埔寨问题的谈判也迅速发展。到1988年底、89年初,两国外长进行了成功的互访,就柬埔寨问题的最主要方面达成了协议,并于1989年2月5日发表了联合声明,从而为中苏关系正常化扫清了障碍。(三)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三大障碍”的消除,为中苏最高级会晤创造了条件。1989年5月15日—18日,戈尔巴乔夫文访华,中苏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之间的一切争端,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就苏联从蒙古撤军、边界、柬埔寨等问题达成协议;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三、意义。中苏关系正常化既消除了60—70年代以来的对抗局面,又避免了50年代的政治军事同盟。中苏关系的改善,不针对任何第三国,它是一种新型的正常的睦邻友好关系,真正体现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为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合作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第10题:

从苏俄三次对华宣言看中苏关系的转化。


正确答案: 1919年7月苏俄首次发布对华宣言,宣布废除1896年中俄密约即此后有关中国之不平等条约,废除帝俄在华之领事裁判权,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放弃租借地和租借,将中东铁路矿产林业等权力,全部归还日本,不受任何报酬。
1920年9月,苏维埃政府再次发出照会,即第二次对华宣言,其内容与第一次基本一样,惟增加了一些对两国相互交往的意见。值得注意之处为中东路的处理上乃变为两国对于经营中东铁路办法中,关于苏联对该路之需用,允订专约。表明了其对中东路享有权利的主张。1923年9月,加拉罕发表第三次宣言,则更是对诸多问题尤其是中东路问题持保留态度。比较苏俄三次对话宣言,其给予中国的承诺越来越少,这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第一次对华宣言发布时,苏俄刚刚建立,国内外形势严峻,外交上急于得到中国承认,遂做出巨大让步。到后来,苏俄统治稳定下来,遂谋求在华利益,尤以中东路问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