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向玄烨灌输“得众则得国”治国思想的政治家是()。

题目

经常向玄烨灌输“得众则得国”治国思想的政治家是()。

  • A、武则天
  • B、孝钦显皇后
  • C、孝庄文皇后
  • D、吕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老子谓“人君”“治人事天莫若啬”,并把它视为“人君”为民“重积德”的思想基础。老子的这种思想曾对世人理家和“人君”治国安邦,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诸如孔子日:“政在节财。”墨子提倡“强本节用,人给家足。”《韩非子·十过》写秦穆公问由余“得国失国”之道,由余答曰:“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说明韩非亦把“俭”与“奢”看成“得国失国”之道。李商隐《咏史》诗有两句名言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凡此等等。直至今天,国家实行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治国方针,皆充分说明了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思想,这对治国安邦至关重要。

本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对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思想的推崇

B.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俭”与“奢”的理解

C.古代思想对治国安邦的深远影响

D.勤俭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D

.D[解析]意图推断题。本段文字分别通过各家之口将“勤俭”与治国联系起来,表明勤俭对于治国的重要性。最后一句更是直接点题,今天厉行节约的治国方针仍有重要意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A项以次为主;B项不是文章的主要观点;C项曲解文意。

第2题: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这段文字体现了:

A.民主思想
B.民粹思想
C.民本思想
D.民生思想

答案:C
解析:
这句话可译为: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由此可知,这里预先设定的主权在君,为“民本思想”,与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有本质的不同C1同时由近代史可知,民主思想、民粹思想、民生思想均出现于中国的近现代,排除A、B、D。且由常识可知,孟子的主张为“以民为本”。故本题选C。

第3题:

下列除哪项外,均体现了中药气味对蛔厥的功效

A、得辛则伏

B、得甘则动

C、得酸则静

D、得苦则下

E、得咸则安


参考答案:E

第4题:

下面哪一项是旧约几千年来,众先知所不知道的?()

  • A、以色列得复兴
  • B、基督里得荣耀
  • C、众罪孽得清除
  • D、外邦人得救恩

正确答案:D

第5题: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某配对资料经秩和检验,得T=T+=16.5,m=9,经查表得T0.1(9)=8~37,T0.05(9)=5~40,T0.01(9)=1~44,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D

第7题: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 A、此句中的“得众”:指得到民心。
  • B、孔子在这里强调得民心者得到天下,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 C、此句是说:得到民心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因此,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自己的德行。有了德行才会受到别人的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保有土地才能拥有财富,拥有财富了,才可以用于开支。
  • D、此句出自《大学》。

正确答案:A,C,D

第8题:

椒梅汤中酸、辛、苦味并用,分析其作用,正确的说法是()

A、蛔虫得酸则伏

B、蛔虫得辛则伏

C、蛔虫得苦则伏


答案:B

第9题: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出自《论语·子罕》。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下列治国主张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有()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为轻” ③“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④“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