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政事堂会议还有轮流执笔和秉笔制度,秉笔宰相的任务主要有主持会议、总结记录、轮班办公等。至此,政事堂已由议事之所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题目

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政事堂会议还有轮流执笔和秉笔制度,秉笔宰相的任务主要有主持会议、总结记录、轮班办公等。至此,政事堂已由议事之所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答案:A
解析:
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处所,根据“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可知政事堂会议商定的事务需要由皇帝批准,相权受到皇权的制约;根据“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可知,皇帝的诏敕须经政事堂盖章方可生效。即皇权要受到相权的一定制约,由此可知,皇帝和宰相权力都受到了限制,故A项正确;政事堂会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唐朝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不是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朝议”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的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排除;政事堂会议的职权范围仍然在皇权限制之下,并不是决策机构,故D项错误。

第2题:

唐代设政事堂于中书省,以宰相领其事,后代也因此称宰相为()。


正确答案:中堂

第3题:

宋朝宰相制度的特点有()。

A、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

B、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同平章事”,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掌军事,以三司掌财政,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三司”。

D、相权只有行政权。

E、在家国一体化的理论与制度下,宰相很难避免皇帝家奴的性质,而这正是典型的专制主义制度。


参考答案:ABC

第4题:

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 A、召开政事堂会议
  •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 C、以六部分割相权
  • D、设枢密院,与宰相抗衡

正确答案:B

第5题:

宋朝的宰相制度实行〃二府制〃;这二府是指中书门下和()

  • A、枢密院
  • B、政事堂
  • C、都察院
  • D、谏院

正确答案:A

第6题:

唐初宰相的议事之所是(  )

A.政事堂
B.尚书省
C.吏部
D.自虎堂

答案:A
解析:
唐初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其职能也相当于宰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政事堂是他们议的场所。因此,正确答案是A。

第7题:

唐朝宰相们集中议事的地方是()

  • A、政事堂
  • B、御史台
  • C、都察院
  • D、翰林院

正确答案:A

第8题:

政事堂议事


参考答案:

政事堂是唐代宰相集议政事之所。政事堂会议、由宰相数人参加、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中书令裴炎以中书负责草拟诏令为由,奏请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至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遂成为宰相日常办公和处理政事的机构。


第9题:

三省制发展至宋朝,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 A、同三品
  • B、同平章事
  • C、参议得失
  • D、参知政事

正确答案:B

第10题:

盛唐时期宰相张九龄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挂在政事堂上。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