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既不是诚信,也不是信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题目

“征信,既不是诚信,也不是信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征信活动是随着信用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随着信用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扩大,个人活动的地域范围扩大,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打交道,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来了解交易对方的信用状况已不可能,这样就发展起了专业化的征信服务。

第2题:

“经被征信人同意,征信系统可以采集血型、宗教信仰等信息。”请问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信用报告只采集与个人经济活动有关的信用交易信息,与信用无关的血型、宗教信仰等个人隐私信息,征信系统不采集。

第3题:

“征信活动是随着商品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征信活动是随着信用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第4题:

“商业银行不得向未经信贷征信主管部门批准建立或变相建立的个人信用数据库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您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第5题:

“欠款是非恶意的,这种信息就不应该进入征信系统。”您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不对。个人信用报告是对个人过去信用行为的客观记录,因此不对欠款进行“善意”或“恶意”的区分。但是信用报告的使用者会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其他信息对客户的履约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判断。因此,“善意”欠款和“恶意”欠款都进入征信系统。

第6题:

“信用报告中出错的信息由征信机构修改。”请问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不对。修改信用报告中的错误信息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征信机构一方出错,由征信机构负责改正;如果是商业银行等报送数据出错,则由出错的数据报送机构负责改正。

第7题:

“信用报告是征信产品,不属于信用风险管理类产品。”请问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信用报告是征信产品,它通过记录企业和个人过去的经济交易行为,帮助人们预测未来能否按时履约,加强信用管理,因此属于信用风险管理类产品。

第8题:

“征信 机构一般不向本人征集信息。”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本题答案:这种做法是对的。这是符合征信信息客观性要求的。

第9题:

“个人身份识别数据也属于个人信用数据。”您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为全面反映个人的信用状况,征信系统必须采集一些能证明个人身份的信息,如身份证信息、参加国家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信息等,以确认被征信人的真实身份。

第10题:

诚信、信用、征信是一回事吗?


正确答案: 诚信、信用、征信三个词看上去相近,但其差别还不小。
诚信是人们诚实守信的品质与人格特征,说的是一个人恪守信用的主观意愿。它属于道德范畴,是一种社会公德,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一个人诚信与否,是一个人主观上故意的行为,因此,可以进行道德意义上的评判。比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中的一条就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信用,简单地说就是“借钱还钱”,是指在交易一方承诺未来偿还的前提下,另一方向其提供资金、商品或服务的行为,像贷款买房、先消费后付款之类就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信用活动。在信用活动中,可能会发生借钱一方“说话不算数”的情况,例如,没有按时还款、交费等,其中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包括主观故意不还,或者虽然主观上愿意还,但客观上确实做不到。例如,没钱、出差、忘了,或者干脆就是个马大哈,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没有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是事实。对这样的事实,由于原因很复杂,很难进行道德上的评判,但可以根据经验、规律以及一个人过去的行为记录,再利用一些数学和统计上的方法,来预测某个人未来“说话不算数”,不能按时履约的可能性有多大。
征信,本身既不是诚信,也不是信用,而是客观记录人们过去的信用信息并帮助预测未来是否履约的一种服务。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征信所记录的是个人的“信用”信息,即个人是否履行了合同约定的义务,而不是“诚信”信息,因为一个人诚信与否,是个人的主观意愿,是道德范畴的事,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更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能对一个人是否诚信作出评判。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