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说“读书不求甚解”;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辛弃疾说“读书而不为书所累”;毛泽东说“把书本看作现成的灵丹妙药?这是一种幼稚者的蒙昧”。他们共同表达的一个基本意思是()。A、要读书,不要死读书B、读书敷衍一下就行了C、读书不要相信书

题目

陶渊明说“读书不求甚解”;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辛弃疾说“读书而不为书所累”;毛泽东说“把书本看作现成的灵丹妙药?这是一种幼稚者的蒙昧”。他们共同表达的一个基本意思是()。

  • A、要读书,不要死读书
  • B、读书敷衍一下就行了
  • C、读书不要相信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因此,就很不满意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而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因此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劝诫学者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英雄记钞》,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 观其大略者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言:“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读懂的地方就放过不理会了,而是暂且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下列现象中最符合第4段中陆象山语录主旨的一项是( )。
A.带着一种平和的心态读书,更能了解书中真谛
B.有的书要多读几遍,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真实思想
C.读书遇到困惑时暂且放过,以后会豁然贯通
D.有的书略读后似懂非懂,但精读会加深对它的理解


答案:C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内容为最后一句“而是”转折之后,即是读书要宏观掌握,全面理解,而不要纠结于一处。C项最符合文段主旨。所以选择C选项。

第2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因此,就很不满意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而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因此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劝诫学者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英雄记钞》,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 观其大略者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言:“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读懂的地方就放过不理会了,而是暂且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根据本文,人们通常把“好读书,不求甚解”理解为( )。
A.不能够就所读书籍提出自己的见解
B.读书应该广泛涉猎从而扩大知识面
C.应多读书但无需完全理解书籍内容
D.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会向他人请教


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理解题。文章第一段解释了人们对于“不求甚解”的一般性认识。通过对陶渊明诗句的解释可知,他秉持的读书的态度是读书先不需提出个人见解,如果偶有灵感,便会欣然欣喜。所以人们对不求甚解的理解是不能够对所读的书提出个人的见解。所以选择A选项。

第3题:

书是读不尽的,即使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读书要少而精

B.读书须慎加选择

C.读书多了无益处

D.读书常会得不偿失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这段话的含义是:读一些有价值的书,不要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可知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书的选择问题,只有选项B符合题义。

第4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的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摘自邓拓《不求甚解》有删改)
问题:
(1)“不求甚解”包括哪两个层面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文章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解析:
(1)①虚心的读书态度;②前后贯通的读书的方法。
(2)“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相结合,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因人因时因书而异。读书不求甚解,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并认真反复阅读。读书应该“求甚解”,读懂读透,真正了解书中的内涵。

第5题:

书是读不尽的,即使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 读书要少而精
B. 读书须慎加选择
C. 读书多了无益处
D. 读书常会得不偿失

答案:B
解析:
这段文字的含义主要是:应读一些有价值的书,不要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故这里谈的是选择的问题,而不是多少的问题。由此判断,只有B项符合。

第6题:

书是读不尽的,即使读尽也没有用,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读书要少而精
B读书要慎加选择
C读书多了无益处
D读书常会觉得得不偿失


答案:B
解析:
解析
由提问关键词“想”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其中C、D两选项明显错误,首先予以排除。A、B两选项容易混淆。仔细阅读文段,提炼作者的观点,即读书要谨慎,切忌读没有价值的书,反而会浪费时间;A选项提到要少而精,但是文中没有提到“要少”,因此排除A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B。

第7题: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会有收获。___。_,__,__,____。
__,如果你勤读书、读好书,你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①使人们不断完善,走向进步
②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要善于选择
③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
④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⑤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⑥读书能帮助人们看清世间的美与丑

A.②⑥⑤④①③
B.③⑥②⑤①④
C.④③①⑥②⑤
D.⑤③①⑥④②

答案:D
解析:
除②句外,其他五句说的都是读书的好处,基于话题一致的考虑,其他五句应相连,排除B、C。②句说的是“要善于选择”,这与后文的“读好书”相对应,故②应排最后。本题选D。

第8题:

孟子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是鼓励人们否定古人而不要去读书。()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
改错:孟子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是鼓励人们读书要独立思考,不要迷信前人。理由: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通过教育来保持善性、培育“大丈夫”,同时教学中强调自学为主,因此“不读书”绝非其主张。

第9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其实是对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日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然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既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不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夜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
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
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问题:
(1)作者认为读万卷书的人很少,原因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这里的“空气”具体指什么?
(2)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这里的“空气”指读书的氛围,一方面读书的人日渐稀少,另一方面读书人处于好利的环境中,最终导致“空气缺乏”,读书氛围不佳。 (2)大部分人读书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扩充知识,涵养性情,修持道德,而是为了官位利禄,使读书成了功名富贵的敲门砖,所以失却了读书的真意义。

第10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摘自邓拓《不求甚解》有删改)
问题:
(1)“不求甚解”包括哪两个层面的含义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2)文章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10分)


答案:
解析:
(1)①虚心的读书态度; ②前后贯通的读书的方法。
(2)“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相结合,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因人因时因书而异。读书不求甚解。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并认真反复阅读。读书应该“求甚解”读懂读透,真正了解书中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