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液体压强”教学为例,简述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题目

以“液体压强”教学为例,简述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建构式探究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式科学教学,它与发现式探究教学一样,都反对直接传授知识,提倡在情境与活动中进行科学教学。()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2题:

科学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


答案:
解析:
(1)讲授法:是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讲授法是以化学教学内容的某种主题为中心,教师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通过教学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思想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
探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探究式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是其它教学方法所不能代替的:
①探究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②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③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④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实验技能。
⑤探究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3题:

以“辛亥革命的意义”为例,说明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方法。(10分)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因此这次革命成功了;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一个清政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此这次革命并没有取得成功。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进行探讨,使三维教学目标中的 “过程与方法”得到实现。

第4题:

以学生学习“电流”概念为例。简述前概念对中学物理教学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答案:
解析:
前概念:学生在学习某科学概念之前由长期的日常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念。物理前概念对物理学习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有利影响:正确的物理前概念是物理学习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物理概念学习的资源.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的概念和知识结构,如学生在学习电流概念之前,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对用电器的了解,对于电的知识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没有系统和理性的研究过,这些就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
不利影响:对物理现象、过程、概念的片面或错误理解而产生的前概念,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如在学习电流时,受到电流概念中“流”的影响,学生认为越靠近电源正极的地方,电流会越大;电流通过电路元件时.后面的电路元件得到的电流是前面用完剩下的;当电流经过所有电路元件后,剩下的部分回到电源负极……类似这种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影响对物理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变成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

第5题:

以“摩擦力”的教学为例.简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答案:
解析: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1)让学生接触科学真实
接触科学真实,就是要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自去探索科学原理。
(2)为建立概念、总结规律提供感性素材
通过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或者是与学生经验相抵触的现象和过程,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建立正确的概念、认识规律奠定基础。
(3)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新奇有趣的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
(4)体验过程,感悟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5)培养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价值观
实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求学生具有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忠于实验数据.不能有丝毫的弄虚作假行为。同时,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求学生善始善终,具有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追求科学的精神。
(6)学会合作,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物理实验能够为学生间、师生问的合作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第6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探究教学,其核心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初中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探究教学具有哪些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教学方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如何使科学探究教学得到有效实施?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探究教学
(1)①探究教学具有能动性、实践性、科学性、引导性、开放性的特征。
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教学方式时要注意:
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会学习、形成价值观的过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才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
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片面地认识探究教学。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教学,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采用探究教学还是接受教学应该视教学内容而定。探究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在强调探究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探究过程强调注重过程,但不等于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探究过程既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又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只是与接受式教学相比更注重过程的体验。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堂中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可以概括为:问题一探究一反思。为了使其得到有效实施,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①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探究动力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形成问题意识,提出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且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
②提供活动时空,优化探究环节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时空是课堂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以从提供探究材料、确定探究形式、选择探究方法等几个方面来设置探究活动。
③经常评价反思,感受探究活力
化学学习也是一种体验活动,可以通过小组评价和自我反思来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

第7题:

以“阿基米德原理”一课为例,简述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过程。


答案:
解析:
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过程为: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思维加工、建立规律;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1)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演示实验导入]①将一个瘪的空牙膏管放进一个盛水的容器里;②往瘪的牙膏管中吹气使之鼓起,再放进水里.鼓的牙膏管却浮于水面并未下沉。
[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个牙膏管,瘪的下沉,而鼓的就上浮呢 由此导入新课。
(2)思维加工,建立规律
[活动体验]
①阿基米德故事介绍。
②学生体验:空矿泉水瓶漂浮在水面上,用手把空矿泉水瓶向下慢慢压入水中。问题:
a.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b.矿泉水瓶的重力如何变化 受到的浮力如何变化
c.水面高度有什么变化
d.通过活动体验和观察,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矿泉水瓶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水的体积就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③浮力大小,理论推导环节如下:
a.提出问题:物体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这条结论对于一般的物体适用吗
b.探究实验: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归纳总结:阿基米德原理内容。
(3)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对于气体同样适用。
(4)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习题练习。

第8题:

三种不同类型的探究式科学教学方式是()

A.假设式探究教学

B.建构式探究教学

C.接受式探究教学

D.发现式探究教学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结合“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简述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答案:
解析:
物理探究式教学主要包括如下过程: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后面l的探究内容与过程。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可以用“浇不灭的烛焰”等魔术表演引入探究,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测“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物距与像距”都有什么关系。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在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测量的可操作性、变量的可控制性等。比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物体大小、物距等变量的控制。在选择器材方面,根据本实验的具体内容,选用的主器材是平面镜还是平面玻璃等。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在确定实验方案后,应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
实验数据并不等于实验结论,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
(6)评估
评估是对探究行为和获取信息的可靠性、科学性从是否严密的角度重新审视的过程,是对探究进行反思的过程。
(7)交流与合作

第10题:

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为例,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答案:
解析: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过程。 (1)提出问题。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2)猜想与假设。压力和两者接触的受力面积,可能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选定海绵、小桌、砝码等实验器材,设置甲、乙、丙三组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先进行甲乙两组实验,再进行乙丙两组实验;最后,综合对比甲、乙、丙三组实验得出结论。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进行甲乙两组实验时,保持两小桌与海绵接触面积相同(小桌正放,使桌脚与海绵接触),改变甲乙两组桌面的压力(甲无砝码,乙加一个砝码);进行乙丙组实验时,保持两组压力相同(两小桌上都加一个砝码),改变小桌与海绵的接触面积(乙组桌脚与海绵接触,丙组桌面与海绵接触)。一边实验,一边收集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对比甲、乙、丙三组实验,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进一步引导得出压强的概念,即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作压强。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