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

题目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一道课后练习题:“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启发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 B、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的写法
  • C、引导学生对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 D、引导学生总结理论知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确答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第2题:

下列名言与作者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孟子
C. “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荀子
D. “兼相爱,交相利。”一老子

答案:D
解析: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法律观的核心,墨家以“兼爱”和“交利”为标准衡量各国的法律 制度、评价各家的思想学说,并主张将这两个标准贯彻到立法、司法之中。“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 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 利,反对互相争夺。这句名言由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墨子提出,而不是老子。故D项说法错误,应选。

第3题: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确答案:
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第4题: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名言的作者是()。

  • A、孟子
  • B、王充
  • C、范仲淹
  • D、程颢

正确答案:A

第5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谁的观点?


正确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观点。

第6题:

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正确答案:A
A
(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是比喻论证。)

第7题:

孟子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有曰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思想表明

A.安乐与逸乐不是人的追求
B.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
C.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D.必须走出个人主义的误区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享乐主义人生观。
【正确分析】题干引自《孟子·告子下》以及王安石的《言事书》,两句话都表达了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弊端。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人们在辛勤劳作之后享受生活,这是正省的需要,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然而,如果把享乐尤其是感官的享乐变成人生的唯一目的,作为一种“主义”去诠释人生的全部意义,则是对人的需要的一种偏狭理解,由此确立的人生目的是不正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干扰分析】A选项表述不准确,安乐也是人的追求,但不是人的唯一追求。CD选项不符合题意。

第8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确答案:
必先苦其心志

第9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

  • A、《论语》
  • B、《庄子》
  • C、《孟子》
  • D、《五代史伶官传序》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修辞手法是()。

  • A、对偶
  • B、排比
  • C、比喻
  • D、顶真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