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村中小学收费的政策包括()。

题目
多选题
目前农村中小学收费的政策包括()。
A

不收取任何费用

B

除按规定收取作业本费、寄宿生住宿费和向自愿在校就餐学生收取伙食费外,严禁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C

取消规定以外的所有收费项目

D

对所用学生一视同仁

E

不可以收取课本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E,A
解析: 目前农村中小学收费的政策包括:
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除按"规定收取作业一本费、寄宿生住宿费和向自愿在校就餐学生收取伙食费外,不得再收取其他任何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
②取消规定以外的所有收费项目;
③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小学收费项目有哪些?


参考答案:

根据《关于坚决治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的通知》(川府发[2001]20号)、《关于教育收费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川价费[2001]106号)、《转发(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坚决治理农村乱收费问题的通知)的通知》(川教计[2001]96号)精神市人民《关于规范全市中小学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德府发[2003]53号)规定:
(1)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项目。杂费、课本费、住宿费、借读费。其中,住宿费只对住校生收取。各地可在以下范围内收取借读费:一是非当地正式户口的学生;二是划定区域以外的学生。
(2)公办普通高中收费的项目。学费、课本费、住宿费、择校费。其中,住宿费只对住校生收取,择校费只对择校生收取(择校生是指学校在完成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招生计划以外招收的学生)。


第2题:

《关于农村中小学收费情况的调查报告》这一标题属( )

A 文章式标题

B新闻式标题

C 公文式标题

D 文学式标题


参考答案:C

第3题:

按政策规定,农村中小学向学生收取的课本费属于( )。

A.代收费

B.行政事业性收费

C.自主收费

D.盈利性收费


正确答案:A

第4题:

欧洲式收费方式只包括(),而不包括(),使目前酒店普遍所采用的收费方式。


正确答案:房费;餐费

第5题:

目前农村三项社会保障资金是指()。

  • A、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
  • B、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 C、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
  • D、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

正确答案:A,B,C

第6题:

如何监督管理农村中小学收费?


参考答案:

学校的收费按照四川省人民《关于坚决治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的通知》(川府发[2001]20号)的规定,必须及时足额缴入同级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按照批准的预算安排使用。其中属于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杂费,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开支,不得挪作他用;属于学校代收的学生课本费,根据省财政厅、监察厅、教育厅、法制局、物价局的规定,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不进入“零基预算”,由学校直接用于购买书本或为学生服务的专项开支,定期向学生按实结算。地方各级人民和任何部门都不得截流、平调、统筹和挪用中小学收费资金。学校除按规定标准收费外,不得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任何机关、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学校乱摊派收费,更不准搭车收费。对巧立名目或自行提高收费标准乱收费的,各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要严肃查处,对违反规定的,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7题:

禁止任何机关或者单位通过农村中小学校向农民收费。

A

B



第8题:

什么是中小学收费公示制?


参考答案:

中小学收费公示制,是规范中小学收费的一项重要基本制度。中小学收费的项目和收费标准的管理权限在省或省财政、物价、教育部门,学校收费由当地财政、物价、教育部门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制定,中小学无任何权利自定项目和标准向学生收取费用。省物价局、省教育厅规定:从2002年秋季起,各地中小学在春、秋两季开学前必须实行收费公示制,制作收费公示牌或公示栏,摆放在学校的醒目位置,向社会公布学校收费的项目、标准和依据,以便家长查询和监督。


第9题:

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哪些?


正确答案: 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学校维持正常运转所需开支的业务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费用。特别要包括教师正常培训费用和新技术教学手段应用后的维持和运转费用。各地可根据财政部、原国家教委制发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具体开支范围,并按规定范围制定和修订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

第10题:

联系实际谈谈目前阻碍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农村中小学的成长环境相对而言比较特殊,而特殊的成长环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不利因素阻碍农村中小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塑造、发展,使农村青少年在品德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各种偏差。主要能从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分析这种消极影响背后的复杂的社会—心理交互机制。
(1)学校德育的错位与学生道德观念的混乱。
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品德的发展均被视为以认知发展为基础、通过儿童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道德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他们均主张以认知冲突的形式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柯尔伯格更是明确地反对用灌输、说教等强加形式进行德育。他抨击了传统德育中以社会公认的美德进行教育的方法,认为道德认知是以认知结构为基础的自然发展,因此德育先要从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通过活动体验、民主讨论等方式引起儿童内心冲突,启发他们积极地思考,从内心接受教育,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出现更多成熟的道德推理和更好的自我控制行为。
目前农村学校德育的突出状况是:1)德育理念错位。学校把德育作为知识性课程对待,把德育的“认同”过程等同于智育的“认识”过程。这样,德育成为记忆书本上规定的道德原则、思想信念的过程。2)德育目标错位。学校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目标指向负载过重,有意无意的“拔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3)德育内容错位。德育内容没有针对农村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品德心理的不同特点,形成层次性;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课堂德育素材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并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4)德育手段错位。与理念、目标和内容相应,德育教学也就成了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手段。
由于学校德育在理念、目标、内容、手段上的错位,德育本质上成为道德知识的记忆过程,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主动建构的能动性均被忽视,这对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只能是肤浅的服从,或是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的简单获得,而无法引发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积极主动地思考,学生很难真正内化道德规则、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一旦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其道德观念将发生混乱,难以辨别是非准则。
(2)亲子关系的疏远与子女道德情感的变异。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标准的内化、道德情感的产生与儿童早期跟父母之间的感情联结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儿童年龄的继续增长,亲子关系仍然对儿童的品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父母以直接的形式向青少年传递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还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扩展其对子女的情感支持。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给予儿童情感的支持,尽力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并通过这些情感上的支持促成儿童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内化。相反,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就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导致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甚至导致心理上的焦虑、冷漠和敌意,从而更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
农村地区许多儿童的父母忙于生计,大多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这种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使得亲子关系疏远甚至失调,儿童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支持,从而难以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和人格特质,在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面常常会表现出诸多偏差。留守儿童的人格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谈、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易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不良的人格因素表现为或导致了儿童行为问题(如破坏财产、说谎、偷窃等反社会行为替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或神经症问题)和学业不良,且人格、学绩、行为问题。
(3)榜样形象的弱化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失范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道德行为的习得是观察学习的结果,而观察学习的关键在于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人或榜样表现出以身作则的“身教”作用。在儿童道德成长早期,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模仿榜样;进入学校后,教师的言行也开始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父母和教师不仅以直接的形式,用语言向儿童传授道德价值观,其道德活动的本身更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所谓“言传大于身教”。儿童从对父母、教师的行为模仿中,获得一般性的态度和观念,建立起自己一套系统的是非判断准则,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嗜好和行为。
对大部分农村儿童而言,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隔代抚养、学校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等原因,他们缺少可以模仿的清晰地榜样,榜样形象的弱化致使儿童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正常的道德行为学习过程受阻。在行为反馈方面,也很难有一个权威形象及时对农村儿童初步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予以奖励和强化,亲社会行为难以转变为稳定的道德行为;相反,由于父母监督机制的弱化以及农村地区道德规范、监控体系的不健全,疏于对儿童初期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予以及时惩罚和制止,很可能会导致其更为严重的不良品行,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作为教育者,应该看到德育过程中更多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利用逆境中可利用的资源,使逆境对个人的消极影响最小化。并积极创造能引导个体品德向善发展的条件,如创造一个相互关爱的学校氛围(如建立信任、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学生传授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如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计划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如亲戚、同伴、社会团体的支撑)等措施均将有助于不利处境下农村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