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当孔内混凝土面进入钢筋骨架4—5m以后,应(),以增加骨架在导管底口以下的埋置深度,从而增加混凝土对钢

题目
多选题
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当孔内混凝土面进入钢筋骨架4—5m以后,应(),以增加骨架在导管底口以下的埋置深度,从而增加混凝土对钢筋骨架的握裹力。
A

抖动钢筋骨架

B

应适当提升导管

C

减小导管埋置深度

D

转动钢筋骨架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水下混凝土的灌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灌注水下混凝土是钻孔桩施工的重要工序,应特别注意。钻孔应经成孔质量检验 合格后,方可开始灌注工作。
B. 灌注前,对孔底沉淀层厚度应再进行一次测定。如厚度超过规定,可用喷射法向孔底喷射3?5min使沉渣悬浮,然后立即灌注首批水下混凝土
C. 将首批混凝土灌入孔底后,立即探测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计算出导管内埋置深度, 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导管内埋置深度,一般宜控制在4?8m。如符合要求,即可正常灌 注。如发现导管内大量进水,表明出现灌注事故,应进行处理
D. 灌注开始后,应紧凑、连续地进行,严禁中途停工
E. 在灌注过程中,当导管内混凝土不满,含有空气时,后续混凝土要徐徐灌入,不可整 斗地灌入漏斗和导管,以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挤出管节间的橡皮垫,而使导管漏水


答案:A,B,D,E
解析:
将首批混凝土灌入孔底后,立即探测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计算出导管内埋置深度, 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导管内埋置深度,一般宜控制在2?6m。如符合要求,即可正常灌 注。如发现导管内大量进水,表明出现灌注事故,应进行处理

第2题:

钻孔灌注桩施工时,由于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太多导致的何题可能有()。
A.桩身混凝土夹渣 B.断桩
C.灌注混凝土过程钢筋骨架上浮 D.灌注混凝土时堵管 E.混凝土强度低或离析


答案:A,B,C,D
解析:

第3题:

下列情形中,可能导致钻孔灌注桩断桩的有()。

A.集料级配差,混凝土和易性差
B.导管埋深过大,管口混凝土已凝固
C.混凝土浇筑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D.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导管埋置深度偏小
E.在钢筋笼制作时,采用对焊连接钢筋

答案:A,B,C,D
解析:
可能导致钻孔灌注桩断桩的有:
(a)混凝土坍落度太小,骨料太大,运输距离过长,混凝土和易性差,致使导管堵塞,疏通堵管再浇筑混凝土时,中间就会形成夹泥层。
(b)计算导管埋管深度时出错,或盲目提升导管,使导管脱离混凝土面,再浇筑混凝土时,中间就会形成夹泥层。
(c)钢筋笼将导管卡住,强力拔管时,使泥浆混入混凝土中。
(d)导管接头处渗漏,泥浆进入管内,混入混凝土中。
(e)混凝土供应中断,不能连续浇筑,中断时间过长,造成堵管事故。

第4题:

钻孔灌注桩在灌注过程中桩身混凝土夹渣或断桩的原因是( )。

A.初灌量不够
B.导管拔出混凝土面
C.灌注导管底距孔底深度太小
D.清孔时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太多
E.隔水栓不规范

答案:A,B,D
解析:
桩身混凝土夹渣或断桩的原因是:初灌混凝土量不够、导管拔出混凝土面、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太短,或灌注时间太长,清孔时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太多。

第5题:

钻孔灌注桩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桩径D<1.5m时,其坍落度宜为160~200mm
B.桩径D>1.5m时,坍落度宜为180~220mm
C.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0.3m以上
D.在灌注中,应保持孔内的水头高度,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选项A错误,当桩径D<1.5m时,其坍落度宜为180~220mm;选项B错误,桩径D>1.5m时,坍落度宜为160~200mm。选项C错误,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1m以上。

第6题:

钻孔灌注桩浇筑水下混凝土时,导管埋置深度一般宜控制在( )。
A. 3?5m B. 4?6m
C. 7?9m D. 2?6m


答案:D
解析:

第7题:

下列关于断桩事故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A.混凝土坍落度小,导管直径较小,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堵塞导管
B.导管接口渗漏致使泥浆进入导管内,在混凝土内形成夹层
C.导管埋置深度过深,无法提起或将导管拔断
D.混凝土不能连续灌注,中断时间超过混凝土的终凝时间
E.导管底口距离孔底距离较小

答案:A,B,C
解析:
2019版教材P153页

(1)混凝土坍落度小,离析或石料粒径过大,导管直径较小(导管内径一般为20~35cm),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堵塞导管,且在混凝土初凝前未能疏通好,当提导管时,形成断桩。
(2)由于测量及计算错误,致使导管底口距孔底距离较大,使首批灌注的混凝土不能埋住导管,从而形成断桩。
(3)在导管提拔时,由于测量或计算错误,或盲目提拔导管使导管提拔过量,从而使导管拔出混凝土面,或使导管口处于泥浆或泥浆与混凝土的混合层中,形成断桩。
(4)提拔导管时,钢筋笼卡住导管,在混凝土初凝前无法提起,造成混凝土灌注中断,形成断桩。
(5)导管接口渗漏致使泥浆进人导管内,在混凝土内形成夹层,造成断粧。
(6)导管埋置深度过深,无法提起或将导管拔断,造成断桩。
(7)由于其他意外原因(如机械故障、停电、塌孔、材料供应不足等)造成混凝土不能连续灌注,中断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致使导管内混凝土初凝堵管或孔内顶面混凝土初凝不能被新灌注混凝土顶升而被顶破,从而形成断粧。

第8题:

某大桥,其主墩基础有40根桩径为1.55m的钻孔灌注粧,实际成孔深度达50m。桥位区地质:表层为5m的砾石,以下为37m的卵漂石层,再以下为软岩层。承包商采用下列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1)场地平整,桩位放样,埋设护筒之后,采用冲击钻进行钻孔。
(2)然后设立钢筋骨架,在钢筋笼制作时,采用搭接焊接,焊接在钢筋笼内形成错台。当钢筋笼下放后,发现孔底沉淀量超标,但超标量较小,施工人员采用空压机风管进行扰动,使孔底残留沉渣处于悬浮状态。
(3)安装导管,导管底口距孔底的距离为35cm,且导管口处于沉淀的淤泥渣中。
(4)进行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坍落度16cm,混凝土灌注在整个过程中均连续均匀进行。
(5)施工单位考虑到灌注时间较长,没有咨询监理工程师,便在混凝土中加入缓凝剂。
(6)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埋置导管的深度为1.2m,在随后的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为3m。
(7)当灌注混凝土进行到10m时,出现塌孔,此时,施工人员立即用吸泥机进行清理。
(8)当灌注混凝土进行到23m时,发现导管埋管,但堵塞长度较短,施工人员采取用型钢插入导管的方法疏通导管。
(9)当灌注到27m时,导管挂在钢筋骨架上,施工人员采取了强制提升的方法。
(10)进行到32m时,又一次堵塞导管,施工人员在导管始终处于混凝土中的状态下,拔抽抖动导管,之后继续灌注混凝土,直到顺利完成。养护一段时间后发现有断桩事故。
【问题】
1.此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的主要工序存在哪些问题?
2.塞管处理的方法有哪些?
3.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的主要工序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存在问题有:
①在钢筋笼制作时,一般要采用对焊,以保证焊口平顺。当采用搭接焊时,要保证焊缝不要在钢筋笼内形成错台,以防钢筋笼卡住导管。
②对导管进行接头抗拉试验,并用1.3倍的孔内水深压力的水压进行水密承压试验,试验合格之后,才可以使用安装导管。导管口不能埋入沉淀的淤泥渣中。
③进行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坍落度16cm,存在问题。混凝土的坍落度要控制在18?22cm,要求和易性好。
④施工单位考虑到灌注时间较长,在混凝土中加入缓凝剂。须征得监理工程师的许可。
⑤当灌注到27m时,导管挂在钢筋骨架上,施工人员采取了强制提升的方法。这是不对的。当钢筋笼卡住导管后,可设法转动导管,使之脱离钢筋笼。
2.当混凝土堵塞导管时,可采用拔插抖动导管(注意不可将导管口拔出混凝土面)处理,当所堵塞的导管长度较短时,也可以用型钢插入导管内来疏通导管,也可以在导管上固定附着式振动器进行振动来疏通导管内的混凝土。
3.埋设护筒,制备泥浆,钻孔,清底,钢筋笼制作与吊装,灌注水下混凝土。

第9题: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的原因不包括( )

A.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导管埋置深度不深
B.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太短
C.清孔时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太多
D.混凝土灌注至钢筋骨架底部时,灌注速度太快

答案:A
解析: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的原因: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太短;清孔时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太多;混凝土灌注至钢筋骨架底部时,灌注速度太快

第10题:

某桥主墩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地质依次为5C、m的砾石、37C、m的漂石和软岩。主要施工过程如下:平整场地、桩位放样、埋设护筒,采用冲击钻成孔。下放钢筋笼后,发现孔底沉渣量超标,但超标量较小,施工人员采用空压机风管进行扰动,使孔底残留沉渣处于悬浮状态。之后,安装导管,导管底口距孔底的距离为35C、m,且导管口处于沉淀的淤泥渣之上,对导管进行接头抗拉试验,并用1.5倍的孔内水深压力的水压进行水密承压试验,试验合格后灌注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18C、m,在整个过程中连续均匀进行。施工单位考虑到灌注时间较长,在混凝土中加入缓凝剂。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埋置导管的深度为1.2m,在随后的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为3m。当灌注混凝土进行到10m时,出现塌孔,施工人员用吸泥机进行清理;当灌注混凝土进行到23m时,发现导管堵塞,但堵塞长度较短,施工人员采取用型钢插入导管的方法疏通导管;当灌注到27m时,导管挂在钢筋骨架上,施工人员采取了强制提升的方法;进行到32m时,又一次堵塞导管,施工人员在导管始终处于混凝土中的状态下,拔抽抖动导管,之后继续灌注混凝土直到完成。养护后经检测发现断桩。问题:1.钻孔灌注桩施工的主要工序是什么2.钻孔的方法有哪些3.根据背景资料分析断桩可能发生在何处原因是什么4.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导管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5.塞管处理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钻孔灌注桩施工的主要工序有:埋设护筒、制备泥浆、钻孔、清底、钢筋笼制作与吊装以及灌注水下混凝土等。2.钻孔一般采用螺旋钻头或冲击钻等成孔,或用旋转机具辅以高压水冲成孔。常用的方法是:正循环回转法,反循环回转法,潜水电钻法,冲抓钻法,冲击钻法等。3. (1)可能发生在10m处。吸泥机清理不彻底时,形成灌注桩中断或混凝土中夹有泥石。(2)可能发生在27m处。采取强制提升,可能使导管脱离混凝土面,再浇筑混凝土时,中间就会形成夹泥层。4.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导管可能会出现进水、漏水、上浮、塞管和埋管等问题。5.混凝土堵塞导管时,可采用拔抽抖动导管(不可将导管口拔出混凝土面)。当所堵塞的导管长度较短时,也可以用型钢插入导管内来疏通,或在导管上固定附着式振捣器进行振动。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