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数据与中间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题目
问答题
元数据与中间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是“类”?“类”与传统的数据类型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 把具有相同特征和行为的对象归在一起就形成了类。类成为某些对象的模板,抽象地描述了属于该类的全部对象的属性和操作。属于某个类的对象叫做该类的实例。对象的状态则包含在它的实例变量,即实例的属性中。类定义了各个实例所共有的结构,类的每一个实例都可以使用类中定义的操作。实例的当前状态是由实例所执行的操作定义的。
类,就它是一个数据值的聚合的意义上来看,与Pascal中的记录或C中的结构类似,但又有差别。类扩展了通常的记录语义,可提供各种级别的可访问性。也就是说,记录的某些成份可能是不可访问的,而这些成份对于本记录型来说具有可访问性。类不同于记录,因为它们包括了操作的定义,这些操作与类中声明的数据值有相同的地位。

第2题:

什么是“码距”?数据校验与码距有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码距是指在一组编码中任何两个编码之间最小的距离。
数据校验码的校验位越多,码距越大,编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越强。
记码距为d,码距与校验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的关系是:
D.e+1 可检验e个错。
D.2t+1 可纠正t个错。
D.e+t+1 且e>t,可检e个错并能纠正t个错。

第3题:

在数据采集与数据应用之间存在的一个中间环节是##

A、数据编辑

B、数据压缩

C、数据变换

D、数据处理


参考答案:D

第4题: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数据库就是各种相关数据的集合和容器。数据库所保存的数据是指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必须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以被一定范围内的各种用户共享。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系统软件,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和工具。
广义上,数据库系统就是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狭义上讲,数据库系统主要指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由于这二者在应用中的相互依赖性,所以在一般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常常把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

第5题:

业务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各是什么含义?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功能模型是描述系统能做什么,即对系统的功能、性能、接口和界面进行定义。
业务模型是描述系统在何时、何地、由何角色、按什么业务规则去做,以及做的步骤或流程,即对系统的操作流程进行定义。
数据模型是描述系统工作前的数据来自何处,工作中的数据存到什么地方,工作后的数据放到何处,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关联,即对系统的数据结构进行定义。
功能模型和业务模型是在需求分析时建模,是两个基本点。数据模型是一个中心,在设计时建模。功能模型和业务模型给数据模型提供数据与维护数据,数据模型支持功能模型和业务模型的正常运行。
通常,数据模型建模用PowerDesigner,ER Win或Oracle Designer工具实现;功能模型用功能点列表(或用况图)表示;业务模型用自然语言加上流程图(或顺序图)表示。
信息系统的业务模型就是系统的操作流程和业务规则,功能模型就是系统的功能菜单和用户界面,数据模型就是系统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字典。

第6题:

数据结构和机器的数据表示之间是什么关系?确定和引入数据表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 数据表示是能由硬件直接识别和引用的数据类型。数据结构反映各种数据元素或信息单元之间的结构关系。
数据结构要通过软件映象变换成机器所具有的各种数据表示实现,所以数据表示是数据结构的组成元素。不同的数据表示可为数据结构的实现提供不同的支持,表现在实现效率和方便性不同。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是软件、硬件的交界面。
除基本数据表示不可少外,高级数据表示的引入遵循以下原则:
(1)看系统的效率有否提高,是否养活了实现时间和存储空间。
(2)看引入这种数据表示后,其通用性和利用率是否高。

第7题:

耦合性的概念和软件的可移植性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你的论述。


正确答案:所谓“耦合性”是指模块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而软件的“可移植性”是指将一个软件系统从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移植到另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中运行时所需工作量的大小。可移植性是用一组子特性,包括简明性、模块独立性、通用性、可扩充性、硬件独立性和软件系统独立性等,来衡量的。如果一个软件具有可移植性,它必然耦合性低,这样模块独立性要强。例如,有一个图形处理软件,它应具有二维几何图形处理、三维几何图形处理、图形显示、外设控制、数据库管理、用户界面控制、设计分析等模块。如果这些模块之间都是通过参数表来传递信息,那么它们之间的的耦合就是数据耦合或标记耦合等,都是低耦合。将来如果想要把它们移植到另一个外部环境中,这些模块容易修改(功能内聚),且接口清晰,修改可局部化。反言之,如果这些模块都是功能内聚或信息内聚的模块,模块之间的耦合都是低耦合,也对可移植性有促进。但不能讲具有低耦合性模块结构的软件一定具有可移植性,因为是否具有可移植性还有其它因素的影响。

第8题:

耦合的概念和软件的可移植性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你的论述。


正确答案:耦合是对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联程度的度量。
耦合强弱取决于模块之间接口的复杂程度。在软件设计的时候应该追求尽可能松散耦合系统。由于模块之间联系简单,发生在一处的错误传播到整个系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模块之间的耦合程度对系统的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有很重要的影响。内聚是对模块内各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第9题:

用中断方式进行主机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有什么好处?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用中断方式进行主机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的好处是让 CPU和外设并行工作,在外设工作期间,CPU不需要等待,机器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串行通信为例,当CPU送一个数据至串行通信接口(简称串口)后继续进行自己的工作,当串口电路完成具体的发送后提出一个中断请求;CPU在条件许可时响应这个请求,进入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在中断服务程序中给串口再送下一个数据,然后返回去接着做原来的工作。相对CPU来说,串口发送一个数据需要很长时间,而此期间CPU没有等待,故极大地提高了运行效率。

第10题:

根据计量层次,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统计数据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三种。
(1)分类数据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如:性别分为男女两类;
(2)顺序数据不仅可以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可以确定哲学类别的优劣或顺序,如:学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
(3)数值型数据是自然或度量衡单位对事物进行计量的结果,其结果表现为数值,如: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