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主机传输用户发送报文开始到目的主机传输用户接收到报文为止经历的时间称之为连接建立延迟。

题目
判断题
从源主机传输用户发送报文开始到目的主机传输用户接收到报文为止经历的时间称之为连接建立延迟。
A

B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8)下列不属于数据报工作方式特点的是( )。

A)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可以经过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

B)每个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必须携带有目的地址和源地址

C)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可能出现乱序、重复和丢失现象

D)在每次分组传输之前,需要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建立一条线路连接


正确答案:D
(8)D) 【解析】选项A),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可以经过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选项B),每个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必须携带有目的地址和源地址;选项c),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到达目的节点时可能出现乱序、重复和丢失现象;选项D),在数据报方式中,分组传输前不需要预先在源主机与目的主机之间建立一条线路连接,每个分组都可以独立选择一条传输路径,每个分组在通信子网中可能通过不同的传输路径到达目的主机。

第2题:

从源主机传输用户发送报文开始到目的主机传输用户接收到报文为止经历的时间称之为连接建立延迟。()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3题:

在TCP/IP参考模型中,()负责将报文分组从源主机传送到目的主机。

A.传输层

B.主机-网络层

C.互联层

D.应用层


参考答案:C

第4题:

在构建以太帧时需要目的站点的物理地址,源主机首先查询( );当没有目的站点的记录时源主机发送请求报文,目的地址为( );目的站点收到请求报文后给予响应,响应报文的目的地址为(请作答此空)

A.广播地址
B.源主机 MAC地址
C.目的主机 MAC地址
D.网关 MAC地址

答案:B
解析:
在构建以太帧时需要目的站点的物理地址,源主机首先查询本地 ARP 缓存;当没有目的站点的记录时源主机发送请求报文,目的地址为广播地址;目的站点收到请求报文后给予响应,响应报文的目的地址为源主机 MAC 地址。

第5题:

IP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差错与故障,—般会向源主机发送【 】报文。


正确答案:ICMP
ICMP 解析:为了应对IP数据报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差错与故障,TCP/IP中专门设计了网络控制报文协议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作为传输差错报文与网络控制信息的主要手段。当中间网关发现传输错误时,立即向源主机发送ICMP报文报告出错情况,源主机接收到该报文后由ICMP软件确定错误类型或确定是否重发数据包。

第6题:

(39)以下关于数据报工作方式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可以由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

B)在每次数据传输前必须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建立一条逻辑连接

C)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可能出现乱序、丢失现象

D)每个分组在传输过程中都必须带有目的地址与源地址


正确答案:B
(39)B) 【解析】选项A),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可以由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选项B),数据报是报文分组存储转发的一种形式,在数据报方式中,分组传输前不需要预先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建立“线路连接”;选项c),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可能出现乱序、丢失现象;选项 D),每个分组在传输过程中都必须带有目的地址与源地址。

第7题:

IP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如遇到—些差错与故障,—般会向源主机发送【 】报文。


正确答案:ICMP
ICMP

第8题:

在路由器发现需要转发的数据报出现参数差错时,路由器通常采取的动作是()

A、向源主机发送差错控制报文并抛弃该数据报

B、向目的主机发送差错控制报文并抛弃数据报

C、向源主机发送差错控制报文并缓存该数据报

D、向目的主机发送差错控制报文并缓存该数据报


正确答案:A

第9题:

当路由器检测到其相邻主机发送的IP数据报经非优路径传输时,它通知该主机使用的ICMP报文为

A.参数出错报文

B.源抑制报文

C.重定向报文

D.掩码请求报文


正确答案:C
ICMP差错报告报文共有如下5种。 (1)终点不可达:分为网络不可达、主机不可达、协议不可达、端口不可达、需要分片但DF比特已置为1、源路由失败等六种情况。 (2)源站抑制:当路由器或主机由于拥塞而丢弃数据报时,就向源站发送源站抑制报文,使源站知道应当将数据报的发送速率放慢。 (3)时间超时:当路由器收到生存时间为零的数据报时,除丢弃该数据报外,还要向源站发送时间超时报文。当目的站在预先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收到一个数据报的全部数据报片时,就将已收到的数据报片都丢弃,并向源站发送时间超时报文。 (4)参数问题:当路由器或目的主机收到的数据报的首部中的字段的值不正确时,就丢弃该数据报,并向源站发送参数问题报文。 (5)改变路由(重定向)路由器将改变路由报文发送给主机,让主机知道下次应将数据报发送给另外的路由器。 ICMP重定向报文机制是为了保证主机拥有一个动态的、既小且优的路由表。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择C选项。

第10题:

TCP会话通过( )次握手来建立连接。其中第一次握手:源主机发送一个同步标志位SYN=( )的TCP数据段。源主机进入( )状态。第二次握手:目标主机接收到SYN包后发回确认数据报文。该数据报文ACK=( )。此时目标主机进入( )状态,源主机进入( )状态。而TCP释放连接可以分为( )次断开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C
解析:
TCP会话通过三次握手来建立连接。三次握手的目标是使数据段的发送和接收同步,同时也向其他主机表明其一次可接收的数据量(窗口大小)并建立逻辑连接。这三次握手的过程可以简述如下:双方通信之前均处于CLOSED状态。(1)第一次握手源主机发送一个同步标志位SYN=1的TCP数据段。此段中同时标明初始序号(Initial Sequence Number,ISN)。ISN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随机值,即SYN=1,SEQ=x。源主机进入SYN-SENT状态。(2)第二次握手目标主机接收到SYN包后发回确认数据报文。该数据报文ACK=1,同时确认序号字段表明目标主机期待收到源主机下一个数据段的序号,即ACK=x+1(表明前一个数据段已收到且没有错误)。此外,在此段中设置SYN=1,并包含目标主机的段初始序号y,即ACK=1,确认序号ACK=x+1,SYN=1,自身序号SEQ=y。此时目标主机进入SYN-RCVD状态,源主机进入ESTABLISHED 状态。(3)第三次握手源主机再回送一个确认数据段,同样带有递增的发送序号和确认序号(ACK=1,确认序号ACK=y+1,自身序号SEQ),TCP会话的三次握手完成。接下来,源主机和目标主机可以互相收发数据。三次握手的过程如图 4所示。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