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测码伪距测量原理。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测码伪距测量原理。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卫星发出信号,在接受机接受的同时,时钟复制出一个同码利用延时器匹对。这之间的间隔就是收割信号时间。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下定位模式中,需要确定整周模糊度的是 ( )

A.C/A码伪距定位
B.P码伪距定位
C.高精度动态定位
D.采用三差观测值

答案:D
解析:
在通过三差观测值时,要确定整周模糊度。

第2题:

简述测雹板测量雹尺度和浓度的原理和方法。


正确答案:属地面低速碰撞印痕取样器,雹块打击其上留下印痕,经检定订正可换算地面冰雹的尺度和数浓度。

第3题:

简述电子功率油耗测量仪的测功原理。


正确答案:测功原理:电子功率油耗测量仪是以发动机本身运动部件(指飞轮与曲轴等 回转件)的惯性力矩作负载,在全负荷供油条件下突然加速,根据某一转速区 段的加速时间,计算出发动机在额定转速下所能发出的功率。

第4题:

简述测码伪距测量原理。


正确答案:卫星发出信号,在接受机接受的同时,时钟复制出一个同码利用延时器匹对。这之间的间隔就是收割信号时间。

第5题:

什么是伪距测量?简述用伪距法单点定位的原理。


正确答案:在待测点上安置GPS接收机天线,通过测定某颗卫星发送信号的时刻到接收机天线接收到该信号的时刻t,就可以求得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空间距离。
ρ=t⋅c
由于卫星和接收机的时钟均有误差,电磁波经过电离层和对流层时将产生传播延迟,因此,t乘上空中电磁波传播的速度c得到的距离,不是接收机到卫星的几何距离,故称为伪距,以ρ~来表示。
若用δt、δT表示卫星和接收机时钟相对于GPS时间的误差改正数,δI表示信号在大气中传播的延迟改正数,则ρ=ρ~+c(δt+δT)+δI
其中,卫星钟误差改正数δt可由卫星发出的导航电文给出,δI可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出来,δT为未知数,ρ为接收机至卫星的几何距离。
设r=(XS,YS,ZS)为卫星在世界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矢,ρ=(Xs−X)2+(Ys−Y)2+(Zs−Z)2量,可由卫星发出的导航电文计算得到,R=(X,Y,Z)为接收机天线(待测点)在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是待求的未知量。则上式中的ρ可表示为结合式(16-4)和(16-5)可知,每一个伪距观测方程中仅含有X,Y,Z和δT四个未知数。在任一测站只要同时对四颗卫星进行观测,取得四个伪距观测值ρ~,即可解算出四个未知数,从而求出待测点的坐标(X,Y,Z)。当同时观测的卫星多于四颗时,可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处理。

第6题:

以下定位模式中,需要确定整周模糊度的是()

A:C/A码伪距定位
B:P码伪距定位
C:高精度动态定位
D:采用三差观测值

答案:D
解析:
在通过三差观测值时,要确定整周模糊度。

第7题:

简述伪距是怎样产生的,GPS伪距的原理


正确答案:伪距包含:
(1)从卫星到用户的几何距离;
(2)由系统时与用户时钟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距离偏移;
(3)系统时与卫星时钟之间的误差产生的距离偏移;
(4)传播延迟和其他误差。
因为卫星发射的PRN码的编号和码序列格式与用户接收机C/A码产生器产生的PRN码相同,当卫星发射PRN码的同时,用户接收机产生的PRN码则在时钟的控制下开始逐步右移,使接收机的PRN码与卫星的PRN码逐步对齐,直到接收机产生的PRN码与卫星的PRN码完全重合时,停止复制码的移动,而接收机PRN码的相位移动所需要的时间就是无线电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传播的时间,距离就等于时间乘以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

第8题:

下列定位解算中,需要进行模糊度解算的是()。

A:C/A码伪距定位
B:P码伪距定位
C:载波相位三差观测值定位
D:厘米级定位

答案:D
解析:
伪距不含有模糊度,用C/A码、P码伪距进行定位不需要解算模糊度。载波相位三差观测值消除了模糊度参数,也不需要解算模糊度。厘米级定位需要使用载波相位观测值,必须解算模糊度。故选D。

第9题:

测码伪距测量所使用的测距信号是载波。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测码伪距观测误差方程比测相伪距观测误差方程多一项未知数——整周未知数。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