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共有线”性质的有() Ⅰ.截交线; Ⅱ.相贯线; Ⅲ.二面交线。

题目
单选题
具有“共有线”性质的有() Ⅰ.截交线; Ⅱ.相贯线; Ⅲ.二面交线。
A

Ⅰ+Ⅱ

B

Ⅱ+Ⅲ

C

Ⅰ+Ⅲ

D

Ⅰ+Ⅱ+Ⅲ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判断题
一个非线性编辑系统从硬件上看,可由计算机、视频卡、声卡、硬盘、专用板卡以及外围设备构成。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第2题:

判断题
向空调系统中充入过量的制冷剂会引起诸如冷却不足、油耗增大及发动机过热之类的故障。()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问答题
以3300/65为例说明如何调整TSI监测器的间隙电压报警值?

正确答案: (1)打开前面板侧移;
(2)按住"GAP-SEIS"按键,同时将"AR"拨到"ON"位;
(3)面板上的液晶柱闪烁,同时按住"DANGER"和"ALERT"可切换报警点的上下限;
(4)用系统监测器上的"增"、"减"按键调整报警值,使满足要求;
(5)"AR"开关还原,面板恢复。
解析: 暂无解析

第4题:

单选题
一个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可以写成F(θ)=1-e-θ,这个反应器是()。
A

活塞流反应器

B

全混流反应器

C

固定床反应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填空题
货运事故分为分为()、()和()三等。

正确答案: 重大事故,大事故,一般事故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单选题
镀锌钢管应采用()连接方法。
A

焊接

B

承插

C

螺纹

D

法兰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填空题
碘(I)是人体必需的重要微量营养元素之一。为了消灭碘缺乏症,人们必须食用“碘盐”,即含规定量碘酸钾(KIO3)的食盐。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保留3位有效数字)为()。

正确答案: 59.3%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单选题
单路语音信号频率范围大约是300~3400Hz,按照ITU-T建议,抽样频率fs为()
A

300Hz

B

3400Hz

C

6800Hz

D

8000Hz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第9题:

问答题
试分析比较铣平面、刨平面、车平面、拉平面、磨平面的工艺特征和应用范围。

正确答案: 铣平面:
1)工艺特征:平面铣削分粗铣和精铣。精铣后的表面粗糙度可达Ra3.2~0.63μm,尺寸公差可达IT8~IT6,直线度可达0.08~0.12mm/m。
2)应用范围:可加工各种不同形状的平面、沟槽等。
刨平面:
1)工艺特征:平面刨削分粗刨和精刨,精刨后的表面粗糙度可达Ra3.2~1.6μm,两平面间的尺寸公差等级可达IT8~IT7,直线度可达0.04~0.12/1000mm。在龙门刨床上采用宽刀精刨,其表面粗糙度可达Ra0.8~0.4μm,直线度不超过0.02mm/m。
2)应用范围:刨削一般适于单件小批生产及修理工作中加工平面,可加工水平面、垂直面、直槽、V形槽、T形槽和燕尾槽等。
车平面:
1)工艺特征:容易保证回转体的端面与其内圆表面、外圆表面的垂直度要求,且工艺简单,效率较高。
2)应用范围:平面车削一般用于加工回转体的端面。  拉平面:
1)工艺特征:拉削加工精度为IT9~IT6,直线度可达0.08~0.12mm/m。
2)应用范围: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加工面积不大而要求较高(Ra1.6μm)的零件平面时,可采用拉削加工方式。
磨平面:
1)工艺特征: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可达Ra1.25~0.16μm,尺寸公差可达IT6~IT5,平面度可达0.01~0.03mm/m。
2)应用范围:主要用于中、小型零件高精度表面及淬火钢等硬度较高的材料表面的加工。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氨基酸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正确答案: 氨基酸的分解代解一般在肝脏进行。
1.脱氨基作用:指氨基酸脱去氨基过程,为氨基酸代谢的第一步,主要发生在肝脏线粒体的基质中。
(1)氧化脱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后产生α-酮酸和氨,包括脱氢和水解两步。
①氧化脱氨基作用可由需氧的脱氢酶(脱下氢给氧)催化,如L-氨基酸氧化酶(以FAD或FMN为辅基,人属于后一种)。每消耗1分子氧产生2分子α-酮酸和2分子氨。
②氧化脱氨基作用也可由不需氧的脱氢酶(脱下的氢以NDAP或NDA为受体)催化,如L-谷氨酸脱氢酶。这是生物体内催化氨基酸氧化脱氨主要的酶,其特异性强、分布广、活性最强。
(2)氨基酸脱酰胺基作用。
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在谷氨酰胺酶、天冬酰胺酶催化下,分别产生谷氨酸、天冬氨酸和氨。
(3)氨基酸转氨基作用(细胞基质、线粒体均可发生)
α-氨基酸上的氨基,在转氨酶(以维生素B6,即磷酸吡哆醛为辅基)的催化下,转移到α-酮酸分子上,这是氨基酸脱去氨基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
基本氨基酸中除甘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外,都能以不同的程度参加转氨基作用。参与氨基酸转移的α-酮酸主要是α-酮戊二酸,其次是草酰乙酸。几乎所有的氨基酸都可与α-酮戊二酸发生氨基转移,并且各有特异的转氨酶催化,其中活性最强的是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
(4)联合脱氨基作用
单靠转氨基作用不能最终脱掉氨基,单靠氧化脱氨基作用又不能满足机体脱氨基的需要,因为除了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高外,其它L-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均较弱。因此,生物体还有一种联合脱氨基机制,即通过转氨基作用与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起来进行脱氨,这是生物体脱氨基最主要的方式。
如:以谷氨酸脱氢酶为中心的联合脱氨基过程
再如: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联合脱氨基过程(组织细胞中的主要方式)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