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要求,框架结构中最先出现塑性铰的位置应该设计成()

题目
单选题
抗震设计要求,框架结构中最先出现塑性铰的位置应该设计成()
A

梁端;

B

柱端;

C

梁的跨中;

D

梁柱结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进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不允许在梁端出现塑性铰。()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在结构抗震设计中,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  )。

A、允许在框架梁端处形成塑性铰
B、允许在框架节点处形成塑性铰
C、允许在框架柱端处形成塑性铰
D、不允许框架任何位置形成塑性铰

答案:A
解析:
若一个结构构件在受力时出现某一点相对面的纤维屈服但未破坏,则认为此点为一塑性铰,这样一个构件就变成了两个构件加一个塑性铰,塑性铰两边的构件都能做微转动。强柱弱梁框架延性结构在中震下就会出现塑性铰,其塑性铰可能发生在梁端或柱端而导致结构破坏,但柱端破坏要比梁端破坏造成的后果严重。然而,由于框架柱受轴向压力与弯矩的共同作用,属于压弯构件,尤其是轴压比大的柱,不容易实现大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其延性通常比框架粱小,而且作为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柱破损后不易修复,也容易导致结构倒塌。一旦框架柱先于框架梁出现塑性铰,就会产生较大的层间侧移,甚至形成同层各柱上同时出现塑性铰的“柱铰机制”,进而危及结构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因此,在设计延性框架时,应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部位,使之在梁端出现(不允许在跨中出塑性铰),形成“梁铰机制”。

第3题:

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按塑性铰线法计算时,判别塑性铰线的位置可以依据哪些原则( )。

A. 对称结构具有对称的塑性铰线分布

B.正弯矩部位出现正塑性铰线,负弯矩部位出现负塑性铰线

C.塑性铰线应满足转动要求

D.塑性铰线的数量应使整块板成为一个几何可变体系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的“强柱弱梁”要求是()

  • A、塑性铰先出现在柱端,后出现在梁端
  • B、梁柱节点处柱的总弯曲承载能力不低于梁的总弯曲承载能力
  • C、梁柱节点处柱的总抗弯配筋面积不低于梁的总抗弯配筋面积
  • D、框架平面内柱的截面高度不低于梁的截面高度

正确答案:B

第5题:

所谓强柱弱梁是指框架结构塑性铰出现在( )的设计要求。

A.梁端
B.柱端
C.梁中
D.柱中

答案:A
解析:

第6题:

“两阶段设计”指( )

A.弹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B.弹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弹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C.塑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弹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D.弹塑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答案:B
解析:
“两阶段设计”指弹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弹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第7题:

关于抗震设计,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基本烈度在结构使用年限内的超越概率是10%
B.乙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C.应保证框架结构的塑性铰有足够的转动能力和耗能能力,并保证塑性铰首先发生在梁上,而不是柱上
D.应保证结构具有多道防线,防止出现连续倒塌的状况

答案:A
解析:
A项,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为多遇地震,50年内超越概率约为63%的地震烈度为基本烈度,因此是50年而非使用年限内,错误;B项,乙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正确;C项,遵循抗震设计原则“强梁弱柱、强剪弱弯、强结点弱构件”,正确;D项,抗震设计中,应保证结构具有多道防线,防止出现连续倒塌的状况,正确。

第8题:

在框架结构中,塑性铰出现在梁上较为有利。()


正确答案:正确

第9题:

关于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
B.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当采用单跨框架结构时,抗震等级宜提高一级
C.主体结构除个别部位外,不应采用铰结
D.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

答案:B
解析: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6.1.2条规定,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第10题:

抗震设计要求,框架结构中最先出现塑性铰的位置应该设计成()

  • A、梁端;
  • B、柱端;
  • C、梁的跨中;
  • D、梁柱结点。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