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以“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认为此结构中最大的毛病是“私”。但中国传统社会也确有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互以对方为重”的优点。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所以有陷于“私”的弊病,并非儒家所倡“仁”的本义,而是由于存在“分殊之蔽”的历史局限或认识局限所造成的。在现代社会,把孝悌与博爱、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性、道德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对儒家的仁爱精神作出创造性诠释和创新性发展。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伦理结构忽略了“仁”的本义
B.“分殊之蔽”的局限性导致中国传统伦理“私”的弊病
C.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融汇了“私”与“仁”的精神内核
D.儒家仁爱精神应融合现代性价值元素方能历久弥新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绍了费孝通和梁漱溟的观点,指出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存在弊病但也有优点。下文通过因果倒装结构引出存在“私”的弊病,并非儒家所倡“仁”的本义,其原因在于存在“分殊之蔽”的历史局限或认识局限。最后得出结论,引出文段的主旨句,“在现代社会,把孝悌与博爱、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性、道德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对儒家的仁爱精神作出创造性诠释和创新性发展”。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D选项。A项和B项均偏离重点,为前文问题的表述。

第2题:

与西方相比,中国自古到今主要依靠()来维系社会。

  • A、自由、伦理
  • B、法律、文化
  • C、文化、政策
  • D、伦理、政策

正确答案:D

第3题:

诞生一系列国际性的医学伦理规范的是

A.中国古代医学伦理

B.西方古代医学伦理

C.中国近代医学伦理

D.西方近代医学伦理

E.现代医学伦理


正确答案:E
现代医学伦理,是指20世纪以来的医学伦理。诞生系列国际性的医学伦理规范,如1948年世界医学会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基础,制定了《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并于1949年予以采纳,1969年又进行了修订,形成著名的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宣言》;1949年,世界医学会在伦敦通过了《世界医学会国际医学道德守则》;1953年7月,国际护士协会制定了《护士伦理学国际法》;1964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18届世界医学大会上得到采纳了《赫尔辛基宣言》,该宣言是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具体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

第4题: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

  • A、宗教和审美
  • B、伦理和宗教
  • C、伦理和审美
  • D、理性和伦理

正确答案:C

第5题:

根据西方伦理学的观点,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友爱的源头?()

  • A、父爱
  • B、母爱
  • C、兄弟之爱
  • D、博爱

正确答案:D

第6题:

简述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
A.本质区别的,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肯定竞争。“博爱”是在肯定竞争基础上对竞争的规范和对弱者的关爱;而“仁爱”本身并不包含肯定竞争的因素,是在安排好等级和秩序基础上的相互爱护,是对等级制度的一种维护手段。“仁爱”这个词本身就表示有以上对下的这种姿态,体现了是一种无原则的退让、安抚或妥协,这事实上是对竞争的一种回避,是对规则的一种回避,是人治的理论而不是法制的理论。
B.内容区别,“仁爱“的意义更宽泛,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博爱“首先是作为恩赐的神爱,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爱,第三是人对自己同类关怀。
C.在中国,“博爱”的出处很明确:韩愈的《原道》第一句就是“博爱之谓仁。”这说明这俩者虽然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

第7题:

简述西方古典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与现代西方伦理学比较:西方古典规范伦理学具有规范性和实践性、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特征。与东方传统伦理思想比较,西方古典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崇真爱智,宣扬知识即美德,智慧为至善;
2)意志自由,提倡自我认识,尊重人权;
3)博爱主义,号召普爱众生,平等待人;
4)崇尚功利,渴求快乐与幸福。

第8题:

与西方相比,中国自古到今主要依靠()来维系社会。

A.自由、伦理

B.法律、文化

C.文化、政策

D.伦理、政策


参考答案:D

第9题:

简述西方伦理学中的良心概念和理论类型。


正确答案: 从词源来看,良心(C、onsC、ienC、e)的本意是“共知”“同知”“和别人一起知”。苏格拉底在法庭的申辩中讲到心中有一种“灵异”,即一个神的声音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德谟克利特最先提出了良心的概念,并对其作用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论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明智”和“审慎”就是良心的要求。中世纪神学家用超自然的力量(上帝,天主)去解释良心现象,认为良心是人身外之物,是上帝放在人心中的监督人行为的法官。康德认为,良心是实践理性的要求,是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本来就有的,是善良意志的决定命令,是对普遍的道德律的尊重和服从,良心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不能教的。黑格尔认为良心是一种积极追求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是善的东西的伦理意识,费尔巴哈强调良心与幸福和利益的关系,认为“良心是在自我中的他我”。
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良心的看法和探讨主要有四种倾向:
一是拒斥良心概念,认为它与本体一样属于形而上学的概念,是不存在或者只能存而不论。行为主义者只把良心看作是一种“习得的刺激翻译模式”,而不是人特有的精神能力。
二是把良心作为价值论中的概念,认为良心并不能自律地创造价值,而是依赖于价值的情感或意识。
三是存在主义的良心观,认为良心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如海德格尔认为良心就是从“此在”(人)中发出的对“本然的自己存在”的呼声。
四是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良心概念,如弗洛伊德的“超我”。良心学说的理论类型有神学的和世俗的,感性的和理性的,感性经验论的和感性情感论的,理性直觉论的和理性认识论的,调和论、体验论和进化论的。

第10题:

中国哲学偏向(),西方哲学偏向()。

  • A、科学;伦理
  • B、伦理;审美
  • C、审美;科学
  • D、伦理;科学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