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加吉(E·Megargee)的研究发现,极度暴力的罪行,如杀人谋杀未遂、用锐器袭击罪,都属于()

题目
单选题
梅加吉(E·Megargee)的研究发现,极度暴力的罪行,如杀人谋杀未遂、用锐器袭击罪,都属于()
A

控制不足侵犯性型

B

长期过分控制侵犯性型

C

内在性

D

外在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甲、乙共谋杀死丙,两人同时开枪向丙射击。甲乙都没有击中目标,但乙将丙身边的小孩打死。关于本案,说法正确的是:( )

A.二人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的共同犯罪

B.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并实行数罪并罚

C.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二人对小孩死亡的结果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AC
【考点】共同犯罪;罪数
【解析】甲、乙二人具有共同的杀人故意,但没有造成丙的死亡,所以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的共犯。故A正确。乙另造成了小孩死亡的结果,根据法定符合说,乙以杀人故意杀丙却致小孩死亡.小孩与丙属同一犯罪构成直接以故意杀人罪(既遂)定罪处罚,故C正确。甲乙在故意杀人罪(未遂)范围内成立共犯,分别处罚,对甲定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乙定故意杀人罪(既遂)。

第2题:

故意杀人罪区分为直接故意()。

A.蓄意谋杀

B.间接故意

C.间接谋杀

D.蓄意暗杀


参考答案:B

第3题:

甲欲杀死乙,却误把丙当作乙杀死,对甲()。

A.应按两罪分别处理,对乙是故意杀人未遂,对丙是故意杀人既逐

B.应按故意杀人未遂罪处理,丙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C.只按一个故意杀人罪处理

D.应按两罪处理,对乙是故意杀人未遂,对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参考答案:C

第4题:

甲教唆乙杀丙。乙在实施杀丙行为时,甲良心发现,阻止了乙的行为。本案中,(  )。
A.甲、乙都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之责
B.甲、乙都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中止)之责
C.甲、乙都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预备)之责
D.甲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中止)之责,乙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之责


答案:D
解析:
【精解】在认定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时,对于涉及犯罪中止的应特别注意。犯罪中止具有人身依附性,只能适用于实施中止行为的人。对于没有实施中止行为的其他共同犯罪人,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所以,甲自动有效地阻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但乙没有实施中止行为,只能认定为犯罪未遂。故选D项。

第5题:

第 33 题 甲准备杀死自己患精神病的妻子乙。甲打算先给乙吃安眠药,等乙熟睡后,将乙用绳子勒死。但还未等甲实施绞杀行为,乙就因吃了过量的安眠药而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B
[考点] 因果关系认识错误中的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
[答案及解析] B。行为人本来想实施两个行为,来达到犯罪目的,但当其实施第一个行为后,就提前实现了自己所预想的犯罪结果。要认定这种行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既遂,关键在于行为人在实施第一行为时,是否已经着手实行,如果能得出肯定结论,则应认定为故意犯罪既遂。在本题中,对于故意杀人行为而言,甲给乙吃药的行为,显然已经是着手,故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

第6题:

甲、乙共谋杀丙,甲先发一枪将丙打死,乙又对丙的尸体连开数枪,则

A.甲、乙为共谋共同正犯

B.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D.乙构成侮辱尸体罪


正确答案:C

第7题:

甲、乙、丙共谋杀害仇人丁,甲提供杀人工具,届时,甲因腹部疼痛未去,由乙和丙用甲提供的凶器杀害了丁。在此杀人案件中,甲的行为应定性为( )。

A.杀人既遂

B.杀人未遂

C.杀人预备

D.杀人犯意表示


正确答案:A

第8题:

甲、乙集资3万元做收购羊皮的生意,由乙带上钱与丙一同下乡收购。丙见乙身带巨款,遂产生抢劫之念。当行至一涵洞处,乘乙不备用石头将其头部击伤(轻伤)。乙急逃,丙紧迫,乙见状便扔掉钱兜说:“你不是要钱吗?给你!”继续向前跑。丙知道钱在兜里,但为杀人灭口,仍追上乙并将乙按倒在地。乙见状忙说:“甲知道我们一起出来的,打死我你也跑不了!”丙听后,停止暴力行为。拿上钱兜走了。其实钱捆在乙的腰上,不在兜里。丙的行为属于:( )

A.抢劫罪(未遂)和故意杀人罪(中止)

B.抢劫罪(既遂)和故意杀人罪(中止)

C.抢劫罪(既遂)和故意杀人罪(未遂)

D.抢劫罪(未遂)和故意杀人罪(未遂)


正确答案:B
中止的认定与数罪问题。抢劫后,为灭口而杀人的,属于数罪。甲某在实施杀人灭口的过程中,因为害怕第三人举报而停止,可认为是自动放弃。根据司法解释,具备劫取财物或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两者之一的,均属抢劫既遂。本案造成被害人轻伤,故属抢劫既遂。

第9题:

甲为了杀死乙,用棒子猛击乙脑袋致乙昏迷,但误以为乙已死,便将乙扔到池塘,结果使乙溺水而亡。对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B.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既遂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既遂

答案:B
解析:
《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本题中,甲打晕乙的行为属于主观故意犯罪,虽然乙并未因甲的“打击行为”死亡,但却因甲的“毁尸灭迹”的行为而死亡。整件事情中,甲通过自己的行为追求乙的死亡结果的出现,而客观上乙也确因甲的行为而死亡,主观故意与客观结果均已出现,因此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第10题:

甲为谋杀乙,就在乙平时喝水的杯子里面投毒,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量,所以仅导致乙昏迷。甲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便将乙背到山上扔下悬崖,致使乙被摔死。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答案:A,C,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具体因果过程的认识错误问题。甲的行为属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错误中的事前故意,所谓事前故意,是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危害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了第二个行为,但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发生的情况。如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打击,造成乙休克之后,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了毁灭罪证,将乙扔到水里,实际上乙是被水溺死的。这种情况下,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和犯罪的形态。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