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中国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为主体的文化。

A.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B.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C.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


参考答案:A

解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世俗思想为主体,以道家的遁世与佛教的神学思想为补充构成的,即便在现代社会仍然富有活力。

第2题:

儒家文化来源于哪个国家?()

  • A、中国
  • B、印度
  • C、日本

正确答案:A

第3题:

简述中国的人权观的内涵。


参考答案:

在长期的人权实践中,中国政府和人民形成了自己的人权观,主要体现在:
(1)人权是有阶级性的;
(2)各国人权实践总要受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3)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生存权是首要人权,国家的独立权和发展权则是生存权的保障;
(4)人权问题本质上属于一国内部管辖的问题,因而主要由国内法调整。


第4题:

简述中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中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
1、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引入: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在心理卫生领域开始出现。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重新成立,1986年底,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交流会。以此为标志,心理卫生运动开始了向教育界的发展,从而对学校心理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心理卫生得以恢复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我国的高等学校获得了最早的重视和发展。1982 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成立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989年,上海市成立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学会,该协会是全国最早以推广、研究、普及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宗旨的专业性学术团体,为上海市乃至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探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一些学者走出国门,到海外系统学习心理咨询与辅导;同时,国外与港台的学者也陆续到内地讲学,推动了大陆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也十分活跃,各种学术组织纷纷成立。党和政府在这一时期也开始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起步: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校教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内容;1999年8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做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和规定。由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许多高校和中小学都系统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200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2年4月,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2002年9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高效发展。

第5题:

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他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优良品质影响了中国两千前多年,他的著作是()

  • A、《孝经》
  • B、《大学》
  • C、《中庸》

正确答案:B

第6题:

简述中国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模式主要有“君子”和“圣人”两个层次。君子必须具备仁、义、礼、智四德;圣人则在智的修养上更胜一筹。

第7题:

简述中国传统宗教观的内容。


正确答案: ⑴现世实用;
⑵和平宽容;
⑶政教分离。

第8题:

简述江西书院在儒家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是自唐末五代江西书院兴起后,至宋代勃兴,这些书院弥补着唐末以来的官学空缺,有效地延续了传统儒学教育,使许多平民子弟获得了读书、应举的机会,为江西培养了大量的科举人才。二是书院成为宣扬与传承学术的阵地,将江西学术研究推进到崭新发展阶段。三是书院是儒家讲学的主要阵地,促使了江西儒家文化的兴盛。

第9题:

简述中国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归纳为哪六个方面?


正确答案: 1.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
3.保持情绪的平衡和稳定
4.正确认识周围环境
5.保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6.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

第10题:

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


正确答案: 古人对语言政治伦理价值和认识世界价值的重视,必然导致对语言修辞的关注。孔子认为言过其实是可耻的。
(1)为了内容的表达的需要,人们特别注意语言的传达效果。首先就是使用共同语。
(2)为了取得很好的语言传达效果,古人还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对象、时机、分寸
(3)在语言形式方面,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和追求华美的矛盾。孔子主张文辞能表情达意就可以,形式和内容要和谐统一。老子也不主张言辞夸饰。而曹丕主张不同文体对言辞有不同要求,文学作品要比其他文体有文采,陆机主张在用辞上要创新。葛洪则明确表示赞同汉赋铺张的做法。
(4)对文采的追求,对语言表现力的极大丰富和对文学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中国各时代的文学样式,在修辞上不断追求和创新丰富了我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