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

题目
单选题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乙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

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官员的素质

C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建安十三年六月,罢三公官,复置丞相、御史大夫。操为丞相,任命()为主簿?


正确答案:司马朗

第2题:

御史之职起源于战国,秦统一以后设御史大夫。秦御史大夫位秩仅次于丞相,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因此,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是丞相除外的百官违法事。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秦统一后设御史大夫,统领御史中丞、侍御史或柱人御史组成监察机构,其职能是()。

A、监督皇帝

B、纠察百官

C、振刷纲纪

D、典正法度

E、举劾非法


参考答案:BCDE

第4题:

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丞相
  • B、太尉
  • C、御史大夫
  • D、郡守

正确答案:C

第5题:

《后汉书》记载:“马严,字威卿。拜御史中丞,赐冠帻衣服车马。严举劾案章,申明旧典,奉法察举,无所回避,百寮惮之。”由此可见,马严()

  • A、掌公卿章奏,纠察百官,权力颇重
  • B、职权上属于地方官员,与刺史互补
  • C、其官位在东汉位列三公,位高权重
  • D、其监察职权能左右皇帝的决策大权

正确答案:A

第6题:

秦朝时设立的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职是()

  • A、丞相
  • B、太尉
  • C、御史大夫
  • D、司隶校尉

正确答案:C

第7题: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正确答案:D

第8题:

秦朝时设立的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职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司隶校尉


参考答案:C

第9题:

《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到了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

  • 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精简高效
  • B、专制皇权受到了更多的制约
  • C、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 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政治的监察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 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 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 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