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及其影响。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的分类,为我们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他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南北宗论"同时也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董其昌、四王对绘画继承与创造关系的观点理论。


参考答案:

在研究总结优秀古代传统时,明清人的确流露出了对古人的明显的热情,临仿之说此起彼伏。“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无例外地强调仿古学习与创造的先后顺序,即使从现代艺术心理及艺术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不掌握规范的程式性的教学程序而直接面对自然创造艺术形象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董其昌们的这类论述实在无可非议。其实,关于创新求变的要求,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有明清时期这么自觉强烈,这又与明清时期人文思潮、自我意识的高涨直接相关。


第2题:

在中国绘画史上颇有影响的“南北宗论”是明代( )提出来的。

A.仇英
B.曾鲸
C.陈淳
D.董其昌

答案:D
解析:
D选项,明代是文人画进一步发展的时代,特别是董其昌还提出了“南北宗论”,对文人画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综上,D选项正确。

A选项,仇英,他多做青绿山水、工笔重彩。他画传统题材,章法结体严谨,笔力刚健,结构准确,刻画人物亲切自然,具有与世俗相通的审美情感,他的画带有一种雅俗共赏的格调,故排除。

B选项,曾鲸,中国明代画家,字波臣。所画人物肖像强调观察体会,抓住最动人处,精心描绘,尤注重点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镜取影,俨然如生”之誉,从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故排除。

C选项,陈淳,号白阳山人,苏州人。学于文征明,然不拘师法,随意点染,尤其擅长写意花卉,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第3题:

简述洛克的分权理论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

约翰•洛克(JhonLocke,1632年—1704年)是英国革命后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自由主义的奠基人,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驱,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洛克在继承前人分权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并阐释了分权理论。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1)“立法权指享有权利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也就是制定法的权力。”(2)执行权是指“负责执行被制定和继续有效的法律”。(3)对外权是指“包括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的一切人士和社会进行一切事务的权力”。对外权实际上也是执行权,所以洛克的分权不是三权而是两权,不是三权分立而是两权分立。洛克认为,担任立法的人和执行立法的人不一样,前者可在短期内完成其工作,而后者的工作是长期的,这两种权力要分开,由不同的机关行使。如果立法者也是法律的执行者,就会产生弊端,可以自己不服从法律,立法时使法律服从私意,这样个人与社会对立,违背建国的目的。执行权与对外权是不同的,应由不同机关不同人行使,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实际的情况是这两者往往不易分开。因为这些权力都以武力作后盾,军队的指挥权是不可分的,还是统一由国王行使。至于三权的执行机关,即议会、国王、政府内阁如何相互平衡、牵制、监督,洛克的分权理论中有些意思表示,但并不明确系统。不过,洛克是非常重视立法权的,认为立法权是在执行权和对外权之上的最高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是要服从立法权的。立法权不但是最高权力,而且是神圣的和不可变更的权力,没有经过立法机关的批准,任何人的任何命令都不能具有法律效力。只有以下四种情况可以限制立法权:(1)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不可专断;(2)最高权力机关不能独揽立法权;(3)最高权力未经本人同意不能取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4)最高权力不能把立法权转让他人。


第4题:

中国绘画史上,南宗的鼻祖是()

  • A、顾恺之
  • B、王维
  • C、吴道子
  • D、董其昌

正确答案:B

第5题:

由明末董其昌等人提出的绘画理论是( )。

A.六法
B.绘画南北宗
C.六要
D.一画

答案:B
解析:

第6题:

简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
解析:
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其影响因素有:①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②替代性经验,即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③言语说服;④情绪唤起,正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情绪会减弱自我效能感。

第7题:

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答案:
解析: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1)自然主义教育理论①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归于自然"的教育,即教育应该使人保持普良的天性和天生的能力,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教师要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②自然主义教育的目标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③自然主义教育的方法原则a.强调要正确看待儿童,不应该把儿童当作小成人来教育;b.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的秩序来进行教育,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儿童,要让儿童遵循自然规律率性发展。④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他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即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青年期(12~15岁)和青春期。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任务。

第8题:

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南北宗论”是明代()提出的。

A、陈淳

B、徐渭

C、沈周

D、董其昌


参考答案:D

第9题:

简述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韩愈、柳宗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概括来讲,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是支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理念。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愈、柳宗元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他们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韩愈多次提到“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采取重道亦重文的态度。
二、陈言务去。韩愈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韩愈认为学习占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在文章体式上,他主张写“古文”,但在具体写法上,却坚决反对模仿因袭,他指出“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可以认为,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乃是韩愈古文理论超越前人的一大关键。柳宗元提倡创新的力度虽不及韩愈,但也一再反对“渔猎前作,戕贼文史”。
三、文从字顺。韩愈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在“言”与“文”的接近与统一上进了一大步,使语言的革新获得成功。赵翼也在《瓯北诗话》说:“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浑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
四、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韩愈还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和梁肃的“文气说”,提出了一条为艾的普遍原则,即“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由此出发,韩愈进一步强调“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鸣”。与韩愈相同,柳宗元也主张人的气质“独要谨充之”,情感要“引笔行墨,快意累累”地尽兴抒发。
上述古文理论,在韩、柳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除写政治、哲学方面的议论文外,还将真性情的穷苦愁恩之声写入文章中,变“笔”为“文”,在应用文章中感怀言志,使之产生抒情文学的艺术魅力。创造出上继三代两汉古文、以奇句单行为主的新文体,以及与这种文体相适应的多种艺术表现方法,从而使散文在文学价值上压倒了骈文,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奠定了此后散文发展的方向和规模,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第10题:

简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


正确答案: 顾恺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画家和理论家画论著作有三篇《魏晋胜流画赞》对魏晋名流画家如卫协、戴奎等人作品的评论《论画》专谈临摹画知识,也涉及画论《画云台山记》创作文字设计稿代表理论:以神写形;迁想妙得;明确提出传神重要性,其中以形写神是迁想妙得的途径。提出反映生活的“以形写神”他认为神存在于客观本体形象中,通过形表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重视人物与环境关系,景物的描绘应托起人物身份地位和思想情感。提出体验生活“迁想妙得”即通过它达到以形写神,实现传神。提倡画家与描绘对象之间主客关系。作画前首先应观察,研究描绘对象,深入体会对象思想情感。即“迁想”画家在逐渐了解和掌握对象精神方面经历分析构成“艺术构思”即“妙得”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外还有“置陈布势”“密于精思”“临见妙哉”把构图作为理性活动看待,降调精思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