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从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最后进入文化变革的核心——价值观念层面的变革。

第2题:

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正确答案:B

第3题:

论述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参考答案:(1)政治的秩序意识。秩序意识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所谓秩序,既包括政权产生、政府运作、法律体系、礼乐观念等官方政治运作手段,亦包括宗法制度、婚姻形态、道德准则等家庭行为规范等。中国文化受儒家学说影响甚深,儒家学说建构了一套系统的政治运作模式,对国家而言,实行礼乐与法律相结合制度形态,从内到外建立起教化手段和管理手段;对个人而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道路,将个人的价值消融在国家社会的需要之内,从而形成相对稳固的学说体系。
(2)经济的互惠意识中国文化从形成之初到明朝中叶,一直以农业、养殖业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长时期的农业生产,决定了分工、分配和消费模式的相对稳定,并形成了重农艺抑商、重生产轻贸易的经济意识。确立于这种形态下的贸易观念,高度强调“义”与“利”的统一,并将互惠互利作为基础准则。现代工业是以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为特征的。中国作为一个区域,既要参与到全球的经济贸易中,又要在区域内形成更细密的协作机制。由于中国工业起步较晚,又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其经济布局尚未完成,经济结构有比较雷同,参与全球化分工的过程仍在进行,内外贸易交往秩序尚未理顺。例如中国大陆工业化过程刚刚开始,内部开放的、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内部互利互惠的贸易规则尚未确立。作为全球的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内部经济结构失衡、贸易规则失范必然制约着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质量,加上过多依赖手工业、加工业产品的出口,也影响着其参与国际市场的效益。中国必须重申互惠意识在市场运作中的核心地位,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得贸易秩序,既要确保国内市场秩序的健康运行,又要按照区域合作和全球分工,建立起诚实、守信、公平的国家贸易理念,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市场的开放,而不人为设置障碍,影响到国家整体参与全球贸易的进程。
(3)社会的和谐意识。中国文化将和谐作为社会建构的最高追求。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礼乐精神。中国礼乐精神的实质,就是建立起既能“和同”又“别异”的理想文化形态,通过规范各阶层的权利和义务,确立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共处。对社会“和谐”的崇尚,既强化了族群、社会的认同感,又有助于促进民族的整合,建立起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的社会秩序。中国能够长时期的保持。稳定繁荣的社会局面,也使其国家能够相对稳固,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族群冲突,这是其正面性。但这种和谐意识,是先家族而后国家,先集团而后社会,其和谐尺度成波心状向外延伸,这很容易导致家族利益、集团利益至上,而忽视公平和效率;容易导致权威意识,而忽视普通个性的发展;容易强调妥协而忽视原则。特别是社会变革时期,这种和谐意识常常成为影响社会全面进步的桎梏,从而迟滞历史的发展。
(4)兼容意识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周边地区。作为结果,这是其充分吸收其他地区文明逐渐形成的。如中国在战国时期赵国借鉴胡人服饰而建立骑兵;汉魏隋唐时期,充分吸收西域音乐而改造中国传统音乐;唐宋时期,吸收并改造印度佛教思想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的禅宗;元代兼容少数民族艺术形式而形成杂剧等。中华文化正是在不断吸收这些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繁荣起来,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一直以兼容姿态出现的中国文化,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主体性问题。此前中国文化兼容其他文化,往往是以自我为主,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的成分,甚至同化外来文化。但由于近代中国由于科技、经济的落后,中国学者对传承了几千年的自由文化产生了不自信、甚至怀疑的心理,遂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迷失了自我,或认为传统的文化阻碍了科技的进步,而主张全面接受西方文化;或过分推崇自有文化,试图神化古代。尽管在理论上能够强调意识到对传统文化能够批判继承、对外来文化要区分吸取,但在操作上往往执于一端,难免偏颇。文化交流的多向性、层次性也要求我们抱着馈赠的心态,与其他文化展开交往,寻求各种文化中相同的、相似的价值体系作为沟通的基点,把那些能够超越民族、国家、阶级、地域的文化内容,作为沟通的桥梁,取得认同,达成共识,提高文明之间的互信。在此基础上,寻求各种文化中的独特的、能够弥补其他文化缺失,或能够为其他文化提供借鉴的内容,以一种馈赠的意识进行交流。尽管文化产品是有产权的,但文化意识却是可以共享的,中国文化必须自信自有文化在秩序建设、经济整合、群体融洽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多元文化中重要的一极,参与到全球文化的对话中。

第4题:

简述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表现、结局。


正确答案: (1)表现
经济上:
①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趋于没落。由于洋务运动以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洋务运动受封建顽固势力、外国势力的束缚和压迫。
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到19世纪末,虽初步发展,但力量较小,在社会经济中未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不可能独立发展。
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革命运动兴起。但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镇压而失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且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军事上:19世纪80年代,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建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式陆军陆续建立。
思想文化上:“西学”广泛传播,新式学堂、译书局、报馆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西学东渐”,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条件。
(2)总体结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先后失败,民族工业步履艰难,当时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近代化。
(3)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4)结论:
①只有先实现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
②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和现代化。

第5题:

试述近代安徽教育变革的背景及表现。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以后,安徽封建教育事业同全国一样,呈现衰落现象。甲午战争后,随着维新思潮的兴起,要求创办新式教育的吃亏日益高涨。安徽近代教育也在这一背景下兴起。
在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于全国前列。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安庆就曾办有尚文小学堂;安徽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省求是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85),比清政府正式颁布学堂章程还早4年。1901年,清政府重申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之后安徽各地先后建起了一大批中小学堂。从新式学堂的创办到辛亥革命的十几年间,乃是安徽新教育的草创时期。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各类近代学堂,已开始用资本主义教育方法施教。课程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和实业教育,各级学堂都有具体的学习年限与培养目标,因此,较之封建教育大大前进了一步。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的新学思想。但新式学堂的创办和发展,毕竟为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启迪民主自由、开通民智,和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准备了条件,也为安徽新式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6题: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正确答案:C

第7题:

简述科举制度变革和废止的历程。


正确答案: (1)变更科考内容和科目,艺学科、算学科和经济特科;
(2)废八股取士制,改用策论取士制;
(3)改革和停罢武科,改由学堂培养军事人才;
(4)递减科举“中额”,计划每届递减三分之一;
(5)1905年9月命令正式废止科举。

第8题: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寓意()

A、中国文化史的悲壮历程

B、阐发自然物理

C、历史的遗迹的保护

D、作家心路历程的举步维艰


参考答案:AD

第9题:

近代西方史学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复古与反神学:基督教史学史观成为他们嘲笑和批判对象;对古典时代抱有浓厚兴趣,力图从古典文化中找到思想武器;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二大流派:政治修辞学派、博学派
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理性和进步:
历史哲学的兴起
十九世纪——历史学的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兰克学派;下半叶:实证主义史学

第10题:

简述中国化走向近代的历程?


正确答案: 1.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从林则徐、魏源所处之40年代开始,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文化运动,中国的文化才发生了变化。60年代,清政府搞了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其目的是用先进技术巩固封建制度,用近代科学思想弥补儒学之不足,形成了第一次译价西学高潮。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70年代,改良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主张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改良派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其领袖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其宣传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文艺界有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革命、戏剧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新式学堂与留学生为主体的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对西方政治学说发生了浓烈的兴趣,这位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3.观念层面得文化变革: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制度革命的胜利,两次复辟说明制度层面变革是不够的,基于此认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变革进入了观念层面的近代化阶段。根本之点:重人的价值,树立独立的人格。
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
从而产生了新的价值观:人性、科学、民主为判定他者的标准。